【艺术部落】

标题: 仅提到一次毛泽东 历史教科书何以吓人一跳? [打印本页]

作者: 老渔翁    时间: 2006-9-16 11:07
标题: 仅提到一次毛泽东 历史教科书何以吓人一跳?
9月9日是开国领袖逝世30周年纪念日。经历过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时期的中国人民都会情不自禁缅怀毛泽东一番。然而,眼前一个事实却“吓人一跳”。媒体报道,新学期来临,上海历史教科书的悄然变化“吓人一跳”。1979年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共产主义一句带过,社会主义被浓缩为短短一章;至于毛泽东,书中仅仅提到一次,还是在介绍礼节的章节提及的。尽管笔者未拜读此历史教科书,但当上海历史教科书出笼后,有的媒体甚至使用《盖茨取代毛泽东》这样的标题就可以看出变化确实“吓人一跳”。有的媒体时评这样称,以往的历史书太过意识形态化,无法帮助学生面对现实人生。编者之一的上海一大学教授就公开认为,这本书就是要改变以领导者及战争为主轴的旧史观,“使人民与社会成为主体”。(见中新网2006年9月8日电)
诚然,面对历史事件,不论是现在还是将来,都会有不同的看法。一些历史事件当时有争论,过后仍会有不同见解。这也不足为奇的。但是,上海历史教科书对率领党和人民为推翻三座大山,为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奋斗数十年的开国领袖毛泽东的历史功绩,采用一笔带过那样的“淡化手法”就值得商榷。笔者注意到,此教科书一出笼,不但引起国人的强烈反对,就连远隔重洋的美国中文媒体《侨报》也于9月7日发表社评提出质疑。社评称:再多的盖茨和子弹头等贴近现实的内容,也代替不了毛泽东的意义。这样的历史教育是否成功,又如何帮助学生理解中国现状,瞻望中国的未来呢?这真是一针见血的批评,值得国人深深反思。
毛泽东之所以不能被淡化,乃因毛泽东在新中国建立和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中占有不可替代的位置。这既是不可抹杀的历史事实,也是亿万人民共同愿望。中国的历史告诉人们,正是毛泽东多次在危难中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邓小平在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就曾动情说过,如果没有毛泽东同志的卓越领导,中国革命有极大的可能到现在还没有胜利,那样,中国各族人民就还处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之下,我们党就还在黑暗中苦斗。胡锦涛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讲话中认为,毛泽东同志最突出最伟大的贡献,就是领导我们党和人民找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从中国实际出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为古老的中国赶上时代发展潮流、阔步走向繁荣昌盛创造了根本前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见新华社2003年12月26日电)几代中共领导集体对毛泽东评价是科学的准确的,也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毛泽东率领全党全军全国人民的奋斗史就是中华民族最光辉的历史。因此,中国历史教科书不能淡化这一事实。淡化这段历史,不是在还原历史真相,而是要改写历史;不是向青少年传递正确的历史观,而是灌施一种历史虚无主义。
曾有哲言云: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同样可以说,忘记毛泽东和中共领导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创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本历史,恐怕也有背叛之嫌。时下,在舆论和某些社会风气影响下,早已遭受批判的一些历史虚无主义也有卷土重来的迹象。而与之相关联,一些人们对西方的政治体制热衷起来,跃跃欲试,以为唯西方政治才是文明政治,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似乎就是落后,就要想方设法去改造。这其实是一种妄自菲薄。因此,还历史真相,还毛泽东在中国历史教科书的应有地位与份量不是学术之争,而是教育青少年教育人民的一项严肃任务。
“以史为鉴可知兴替”,说的是历史的重要性。一段时间以来,日本右翼刻意改写日本历史教科书,把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侵略中国,夺去三千万中国同胞生命的军国主义侵略行径篡改为“东亚共荣圈”,旨在为复活军国主义鸣锣开道。因此,日本右翼行径既遭到中国人民、亚洲人民的坚决抵制,也遭到爱好和平日本人民的强烈批评。可见,尊重历史,不仅是一个正视史实的问题,更是一个向人民昭示何种动机、何种理念的原则问题。因此,对中国青年一代的教科书不能缺少毛泽东及中共领导的史实,就有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大意义。

  / /
作者: 老渔翁    时间: 2006-9-16 11:09
标题: 仅提到一次毛泽东 历史教科书何以吓人一跳?
谁在“重写”中国历史? [我来说两句]  

  时代在发展,历史观念在更新,教科书自然也要与时俱进,但历史教科书,体现了一个国家对青少年的历史观、国家观培养的大方向,事关国家文化战略,对其作出的任何修改,其意义和影响都不可低估……
上海新版历史教科书:盖茨“取代”毛泽东
  今秋,上海中学生有了新的历史课本。新版历史课本不再探讨战争、王朝和共产主义革命,而把更多笔墨放在经济、技术、社会风俗和全球化等主题上。——>>>
  摩根大通、比尔·盖茨、纽约股票交易所、美国航天飞机以及日本的子弹头火车,都在新版教科书中得到了突出。课本中还有专门讲述领带如何流行起来的章节。曾被视为世界历史转折点的法国大革命和十月革命,受到的关注大为降低。毛泽东、长征以及殖民侵略只在初中讲授,内容也大幅缩减。——>>>
  相关:仅提到一次毛泽东 历史教科书何以吓人一跳?
台湾历史教科书:“去中国化”
  台湾媒体报道,在台湾高中生9月起使用的《台湾史》教科书中,历史已不再从周口店山顶洞人的中国古代史开始,而是由“圆山遗址”的台湾史开始。>>>
  过去,台湾史依附于中国史,新出炉的《台湾史》则独立成册,内容分“早期台湾”、“清代的长期统治”、“日本统治时期”和“当代的台湾与世界”四部分。明文加入“台湾地位未定论”、李登辉的“两国论”、陈水扁的“一边一国论”,还篡改过去教科书中称中国大陆为“中华民国领土的一部分”的说法,直接将大陆称为“中国”。——>>>
草根写史:对现行教科书的置疑
  [惊人观点]林则徐是民族英雄还是历史罪人:“现在回过头看林则徐在钦差大臣任上的所作所为,他其实丝毫没有顾及自己的强力禁烟举措给国家招惹的战祸究竟有多大的危害,其禁烟所选用的是最简单、最粗暴,也是最不要动脑子的专制政府一贯使用的愚蠢方法……”>>>
  [惊人观点]关于晚清预备立宪:“我们以往的历史教科书都把这场改革视为欺骗,是对革命的反动,从革命的角度看它确实是“反革命”的。但满清政府的预备立宪不完全是欺骗,它有时间表和具体的方案,它自上而下顺应了社会的呼声。”——>>>
  相关:[网友疾呼:中国的抗战历史需要改写][鸦片战争的真相]

“改写历史”的N个理由与争辩 [我来说两句]  

  “修改历史教科书”呼声可谓由来已久。台湾“改写”历史的原因,不喻自明。而对于上海的历史教科书,赞同者与反对者理出多名,各持己见,进行了一场引人注目的激辩……
历史的“去意识形态”是一种进步
  上海大学历史学家朱学勤说:“以前的历史课本重视意识形态和国家认同。新的历史课本较少意识形态的内容。”以往的历史教科书太过意识形态化,学生普遍感觉历史与现实脱节,历史成为考察死记硬背的一门功课,因而饱受中学生冷落。——>>>
  置疑:一套没有历史年代、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事迹的“历史教科书”,到底想给青少年传播怎样的历史观?——>>>
历史应该“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新版历史教科书的主要编写者之一周春生说,编写目的在于将历史从只注重领袖和战争的传统中解救出来,并使人民和社会成为中心主题,“历史不属于帝王将相,它属于人民。” ——>>>
  置疑:表面看起来,这些现代历史叙事试图把历史的主角从帝王将相更换为平凡的人民,仿佛证明每个人都是历史的创造者。但这里的人民是模糊的,无所指的。在那些“文明”视角的历史叙事中,人被文明吞没了。——>>>
人才不能在“苦大仇深”的历史中培养
  香港大学教育学副教授白杰瑞认为,大陆的教育当局寻求各种途径使学校课程跟上时代。他说:“这强调了创新思想和使学生适应全球化。过多强调殖民时代民族苦难的历史,是否能造就今天的上海所需要的高级人才?”——>>>
  置疑:难于想象,这种基于“推进更稳定、较少暴力”的新历史观,能为国家培养出“服务于当前经济和政治目标”的适用人材。不了解民族历史、尤其不了解民族苦难的历史,无历史使命感的人,都只能算是残缺不全的人。——>>>
历史要为和谐社会的进程服务
  新版历史教科书的主要编写者之一周春生说,新的历史教科书呈现了一个有关中国的过去的更和谐形象。这种改变“不是来自某某的政治口号”,而是反映了对学生需要知道什么的看法的巨变。——>>>
  置疑:为了中国历史“更和谐”,就删除大多数的农民起义,让法国大革命、十月革命从世界史上“消失”;为了突出“国家统一”,就对历史上春秋战国、两汉、南北朝、五代十国等国家分裂时期轻描淡写一笔带过……这哪里是在编撰历史,这分明是在简单生硬地“重构”历史。——>>>  
多元的历史更接近真实
  长期以来,历史教科书是一个体系一统天下,用现代教育理念衡量,这是反常的。教科书应当存在竞争,这种竞争不仅限于不同版本之间的竞争,也应是不同叙事框架间的竞争。——>>>
  在修改历史教科书这样严肃的事情上,上海又一次展现出开放的态度和国际化的眼光,走在了全国前列。上海新的教科书弱化战争、王朝和革命,强化经济、技术、社会风俗和全球化等多种主题,是一种尊重历史的做法,也完全属于唯物史观。——>>>
  置疑:学生需要知道什么,不需要知道什么,标准由谁来制定,具体又该怎样把握,能否全凭编撰者“一支笔”任意定夺?

我们需要编写什么样的历史教科书? [我来说两句]  

  有人曾说,改写历史,是一件危险的事。一方面,历史的改写会招来无边的争议;另一方面,改写后的历史,会对下一代人的历史观、人生观产生怎样的影响,关乎国家民族,不可不慎。

历史是否要承担道德教育功能?
  传统帝王将相史通过历史教诲道德,不光是个人道德,也包括政治道德。“孔子作春秋,乱臣贼子惧”,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行为承担历史责任。现代宏大历史叙事却把个人淹没在抽象的、个人无从掌握的力量中,哪怕犯下滔天大罪,也可以历史必然性为自己开脱。这种无视道德与责任的历史叙事,恐怕要对现代历史上的人为灾难承担很大责任。——>>>
历史如何避免“以偏概全”?
  新教材肯定有矫枉过正之处。即使在对长时段历史的演绎中,也有许多漏洞。比如,中国以皇权为中心的官僚政治是如何形成演进的?如何影响了中国的历史?这对中国人非常重要。这是个至少持续了两千年的历史过程。历史教科书是不应该绕开的。——>>>
重视历史的借鉴意义
  历史是前人的经验教训,是后世生动的借鉴。唐太宗曾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宋代司马光卷入党争,屡经沉浮,但不论哪派得势,却都不曾对其《资治通鉴》动过一指头,因为他们都懂得,从历史中可以“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
  如果中国人自己都在历史教科书中“消解历史”,使得子孙后代因为不识史实,以致无法“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又怎能挺直腰板来要求外国人“以史为鉴”?>>>

   ◣ ◣




欢迎光临 【艺术部落】 (http://xdsf.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