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部落】
标题:
李胜洪:八年感怀
[打印本页]
作者:
闻正
时间:
2012-12-3 12:14
标题:
李胜洪:八年感怀
明天是中国书法院成立八周年的纪念日。在历史的长河中,八年只是短暂的一瞬间,而在人的一生当中却是三千个实实在在的日日夜夜。八年了,我们风雨兼程、不畏艰辛地一路走来,为了圆一个中国书法之梦!
日月如梭,时光荏苒。小时候的事情还记得清清楚楚,这一晃、就即将要退休了。人生如梦,难怪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我们如历史长河中的一个水滴/苍茫宇宙之中的一粒微尘/稍纵即逝、微不足道/终将如一片枯叶随着秋风飘落/人生短暂/在利益与真理之间/我们义无反顾地拥抱后者/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因为/拥有赤子之心/便拥有了一切的一切.......
“别管以后将如何结束,至少我们曾经相聚过”。当代书法历史将会记住21世纪之初,曾有那么一批人(就是一切关注和支持中国书法院工作的朋友--我们)对书法事业是那样的执着,并共同拥有一个响亮的名字:中国书法院!为了纪念与回顾,我写了一篇文字《应运生辉 任重道远-中国书法院发展历程回顾与前瞻》,发表在《书法报》、《书法导报》和《中国文化报》上。这对自己、对工作、对领导、对社会、对历史,也都算是一个交代。
此时此刻,我想起王羲之千古兰亭序中的名句:“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我想起忧国忧民的老乡、著名爱国诗人屈原,由方文山老弟的歌词《菊花台》想到岳飞的《满江红》,想起忠义勇武的关云长,想起西汉名臣萧何,还想起一串串历史和现实中的人和事.......啊,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我很久很久以前就下放过,但很久很久以来就没放下过。其实该放下的时候就放下、一切都彻底完全放下来,才能够真正地享受生活、回味以往。人生是一道风景,快乐是一种心境:春看桃,夏见柳,秋观菊,冬赏梅;月圆是诗,月缺是画,日上灿烂,日落浪漫......
衷心祝愿中国书法艺术前程似锦,永远灿烂辉煌。
作者:
闻正
时间:
2012-12-3 12:16
应运生辉 任重道远
——中国书法院发展历程回顾与前瞻
李胜洪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以下简称“中国书法院”)于2004年成立至今,已经整整八年了。中国书法院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经成长为一支当代书坛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在党的十八大精神鼓舞下,坚持党中央关于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方针指引而回顾中国书法院的发展历程以及前瞻,不仅有利于其自身总结经验以进一步稳健发展,而且对于当代书坛乃至书法艺术的繁荣与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成立:应运而生
1.新闻回顾
历史的回眸,不妨让我们把目光先投向八年之前的起点: 2004年11月26日,新华社曾发出一条重要电讯,其主要内容是——
“为了推动我国书法艺术的理论研究与创作,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今天在北京正式挂牌成立。国家文化部有关领导,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家协会的领导以及书法界代表百余人参加了成立大会暨挂牌仪式。……出访澳门的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沈鹏和在外地的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王文章特别致意表示祝贺。日本篆刻家协会、新加坡书法家协会、韩国世界书法联盟等机构和国内各书法组织以及《中国书法》杂志、《书法导报》等刊物共102个单位发来了贺信、贺电。
“中国书法院直接隶属于中国艺术研究院,是国家级书法创作与研究的常设机构。中国书法院成立的宗旨是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蓬勃发展的新时期,弘扬书法这一民族传统艺术,在艺术创作、学术建设和青年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全国政协九届常委,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启功欣然接受聘请担任中国书法院名誉院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沈鹏(注:2006年至今担任中国书法院名誉院长),著名红学家冯其庸,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刘炳森,首师大教授、博士生导师欧阳中石,中央美院学术委员会顾问、博士生导师朱乃正受聘担任中国书法院顾问。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镛担任中国书法院院长。聘请国内在学术领域具有很高成就和重要影响的书法理论家,或在艺术创作方面卓有建树的书法家……担任研究员和副研究员;特别聘请了在艺术上有较高水平且具有重要影响的各界知名人士担任特约研究员。共同组成了一个力量雄厚的书法创作和理论研究集体。
“中国书法院的成立是书法界的一件大事,将对书法这一中华传统艺术的未来发展产生重大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它标志着中国书法创作与理论研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与努力,由传统模式向现代转型的最终完成,书法艺术独立地位的最终确立以及书法学科建设的完备与成熟,并将为书法艺术步入合理的、良性的现代发展轨道提供强有力的实践指导和学术支持。”
八年过去、许多事情已经淡忘,但令人感触和记忆尤深的是:尽管当时各种新闻报道、评论铺天盖地,其实最核心的词汇只有一个即“应运而生”。是艺术发展的需要、时代的呼唤催生了中国书法院。
2.社会定位
中国书法院的诞生,无论是当时、还是现在来看,都应该是当代书坛的一个历史性事件。同时我们看到中国书法院在成立之时,其基本宗旨、组织形式、人员构成、奋斗目标,以及作为书法研究与艺术创作的“国家队”身份等,已然表述得比较明确、清晰。而八年之后的今天,在全面探索、实践的基础上再来延伸解读其社会定位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得比过去都更加清楚:
(1)中国书法院是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而组建起来的中国书法研究和创作机构。它既填补了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研究、书法教育与艺术创作的门类空缺,并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当代书坛的现有结构,这有利于实现书法界各种力量的优势互补、形成合力,有利于促进书法艺术的大发展、大繁荣。
(2)中国书法院是当代书法学术研究与艺术创作的重要力量。有序而高效的组织形式、较为纯粹的学术理念、深邃而独特的艺术视角,全新的人才资源遴选机制,使当代最具学术影响力和艺术创造力的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学术旗帜下高密度聚集而发挥独特作用。
(3)中国书法院是国家文化发展战略框架之内的一个重要部分。在政府积极支持的大背景下,依托中国艺术研究院这个高端学术平台及其雄厚实力,可以利用最广泛、最优质的社会资源而充分发挥自身研究员队伍的优势,从而能够在学术研究、艺术创作、书法教育等方面对当代书坛产生积极而重要的影响。
3.“书法院现象”
细心的人都会发现:八年之前,汉语之中没有“书法院”这个基本概念,当然也没有这个词组,在网上搜不到 “书法院”的任何信息。而现在,只要在网络搜索引擎输入这三个字,除了关于“中国书法院”的大量信息之外,还有许许多多、无法尽数的“书法院”信息会“喷涌”出来。各种称谓、规模、类型的“书法院”似乎应有尽有,令人目不暇接;而且绝大部分是最近几年纷纷成立起来的。我们稍加分析与归纳,这些“书法院”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有正规人员编制、办公经费和场所,通常是归属于各级政府文化口或文联系统的书法院。如江苏省书法院、甘肃省书法院、河南省书法院、解放军书法院,以及广东、北京等省市的书法院;还有中国国家画院、中国美术学院、首都师范大学等院校也成立了书法(研究)院;据悉不少省市的书法院也在筹备之中,发展势头持续看好。第二类是合法注册、自筹经费、独自开展活动的书法院,如中国青少年书法院、香港书法院、延安书法院等,其数量所占的比例也最大。第三类是自命自为的所谓“书法院”。有的以地域冠名,有的干脆就以个人冠名,具体称谓五花八门、不一而足……
尽管目前“书法院”的确存在着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的情况,但是这种迅猛发展的趋势,则充分反映了一种新生事物所具有的旺盛的生命活力。它不仅在书法界迅速而蓬勃地生长起来,而且在社会上也开始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全国各地的“书法院”纷纷成立如雨后春笋,已然成为近年来书坛上所特有的一种 “现象”。这种现象其实值得进一步关注和研究。
二. 学术:立院之本
(一)基本思路
虽然应运而生、但是从无到有,起步无疑是艰难而沉重的:巨大的优势和突出的短板并存。如何在当代书坛扮演好新的社会角色、担负起新的历史使命?这个重要而凸显的现实问题,十分严峻地摆在刚刚成立的中国书法院面前。
“扬长避短、发挥优势”是一种理性思考之后作出的必然抉择。即从本机构的性质、职能定位、工作实际等情况出发,不做那些不该我们做、做不了也做不好的事情,同时应该清醒认识到中国书法院依托于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具有“学术资源雄厚”、“学术平台高端”、“学术人才密集”等与“生”俱来的强大优势。
说到“学术”,往往一般是指“系统、专门的学问,是对存在物及其规律的学科化论证,泛指高等教育和研究”。而中国书法院所秉承的学术理念,并非仅以“学科化论证”的研究成果来度衡,而是特指在中国艺术研究院这个“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高端学术平台上,充分利用自身研究队伍所具有的学术优势,通过各种渠道和方法来传播先进的书法思想、理念,以广泛的学术行为(如理论研究、成果应用、学术批评,艺术教育等)不断扩大辐射面和社会影响力。
学术是中国书法院的立院之本。中国书法院充分认识到,只有努力“树立学术的正面形象,提高学术的话语传播,强化学术的领引导向”,才能够肩负起历史使命、从而对当代书坛起到积极影响和促进作用。
(二)工作力点
从立院之本出发,中国书法院一切工作的着力点主要是:
1.以“学术至上、开拓创新” 为基本宗旨而积极作用于当代书坛。中国书法院通过纯学术性的院刊《书法杂志》(后更名为《东方艺术·书法》)、与荣宝斋出版社合作的《中国书法史论丛书》等,后来又首创《中国书法年度报告》,增强了中国书法院在当代书坛的学术话语权。逐步树立起积极、严谨、负责的学术形象,并通过学术影响力的不断增强而发挥作用。
2.在各项实际活动中增强思想性、研究性和导向性。如具有开拓意义的“渊源与流变——中国书法院学术系列展览”,选择当代书法创作中带有倾向性的重要问题作为研究与实践对象,作品展览的同时既有理论方面综述、又有书法创作感悟,努力寻找历史与现实、继承与创新的交汇点;又如“书法田野学术考察研究系列活动”,把书法资源的发现和再利用、学术研究和书法保护结合起来,以新的理念和文化思考去影响当代书法创作的走向。
3.努力为书法的繁荣与发展努力培养大批、具有较高层次的优秀中青年书法人才。依托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这个高端的学科平台,制定科学、合理的中长期教育计划,并充分发挥优势,以一流的师资队伍、一流的课程设置、一流的教学管理,使书法文化通过教育而得到有效的传承、延续和发展。
4.不断增强发展中国书法事业的历史使命感。中国书法院肩负着这样一种社会的、历史的责任,使积极申报“中国书法”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竭力推动“书法进中小学课堂”、探索书法文化对外传播与交流常态机制、推进书法艺术的传承与保护等等,就理所当然地成其为工作的重要内容和长远目标。
(三)八年实践
在文化部和中国艺术研究院的正确领导下,在全社会的特别关注与大力支持下,中国书法院八年以来在学术研究、书法教育、艺术创作以及书法国际交流等方面的实践,也充分体现出其自身独特的社会价值。
在学术研究领域,由中国书法院学术主持的院刊《东方艺术·书法》(双月刊)杂志连续行刊近八年、共发行68期,已成为学术性、理论性最强的专业期刊之一而受到书坛广泛关注;仅中国书法院主编的各种学术书籍、作品集(不包括研究员个人所属的研究成果)就达到100余种(部);2007年首创并连续至今面向书法界和全社会推出的《中国书法年度报告》,已经形成基本制度而备受关注;其创新性、客观性、权威性在业界引起好评,被誉为反映当代书坛历史的一个重要文献。
在书法教育领域,中国书法院于2005年开始面向全国和海内外招收课程班、高级研修班学员和高级访问学者。已连续八届、共招生学员827名(其中包括美国、加拿大、韩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生源)。前七届共719名学员已经顺利结业,其中不少人通过了全国学位英语统一考试、取得了国家认可的书法硕士学位;学员中有600多人次在全国和省级各种大中型书法、绘画、篆刻、刻字艺术等展赛中展示了艺术创作方面的强劲实力。中国书法院的教学成果已经得到了社会广泛好评和高度认可,成为当代书法教学培训的一个知名品牌。
在书法创作、展览和对外交流领域,中国书法院举办具有学术性的大、中型书法展览50余次,主要有国际交流展、地域交流展、学术研究展、中青年艺术书法展、教学成果展等几种类型,均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如“国际书法年展”已连续在中、日、韩三国举办了四届,形成了具有长效机制的国际间书法文化交流高端平台;与中国书法家协会共同组织的“汉字之美——中国书法展”先后远赴法国、德国、澳洲等,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艺术得以漂洋过海、远播传扬;“百人艺术书法展”、“渊源与流变”系列学术展均已连续举办多届,为当代中青年书法家打造出一个新的展示舞台;多次派专家应邀出席“中美文化论坛”“中欧文化对话”等国际会议、活动,就书法和刻字艺术等进行演讲、弘扬汉字艺术;拟搭建的海峡两岸书法交流平台,升格为国家越来越重视、越办越红火的“两岸汉字艺术节”。此外还与中国书法家协会密切联手、通力合作,使中国书法正式成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通过全国政协提案等方式,积极推动并实现了书法进入中小学课堂等等。
书法界以及全社会一切关注中国书法发展的有识之士,对中国书法院的实践活动均给予了肯定和积极评价,并对其未来发挥更大作用充满着新的期待。实践充分证明:八年之前,文化部和中国艺术研究院的领导高瞻远瞩﹑坚定不移地组建中国书法院,是踞于国家文化发展宏观战略高度、符合艺术发展客观规律、有力促进书法繁荣与发展的一个英明决策。
三.前瞻:任重道远
中国书法艺术是一条历史长河,从古流到今。我们处在历史与未来一个重要节点上;时代的变革、科技的发展、审美的趋向,都给这个时代打上了深深的烙印。无论我们自觉或浑然不觉,肩上都担负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责任。中国书法院任重而道远。因此我们更需要理性地思考中国书法的生存状态、发展前景,信心百倍地迎接中国书法史上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而前行。
(一)当代“书法热”繁荣景象之下潜在着困境与危机。百年之前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和西学东渐,对千百年来处于相对封闭、稳定状态中的传统书法产生了致命冲击。传统人文环境的日渐丧失,与之息息相关的传统书法所依存的社会环境发生巨变,同时由于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毛笔作为实用工具逐渐被硬笔、打字机、电脑所替代,日常书写汉字不再是必不可少的行为。
进入当代之后,书法已从传统社会中的精英文化必然地转变为现代社会中的大众艺术。目前中国的书法人口恐怕得以千万计。有如此庞大的社会文化需求和群众基础,是任何其他艺术门类都无法比拟的。而这相对于书法艺术“金字塔”的建构来说也具有意义。因为没有博大、稳固的塔基,便没有坚实的塔身,更不能指望塔尖达到新的高度。当然书法的大众化,也同时意味着踏进书法门槛者身份和素质的必然降低。所以尽管书法领域呈现出“空前的繁荣景象”,而同时社会上“提笔忘字”的人越来越多,真正的书法家越来越少;混淆“汉字书写”与“书法艺术”概念差异的人越来越多、对书法艺术拥有敬畏之心的越来越少,这无形之中必然导致艺术性的弱化。这种情况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警觉。
作者:
闻正
时间:
2012-12-3 12:16
今天,无论我们怎样高度评价30多年来持续升温的“书法热”都不为过,因为它使当代中国书法艺术在创作、理论、教育等方面均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我们同时“遇到了几千年古人未曾遇到过的时代新问题。比如书法的‘展厅文化’,书法的“创作-评审”机制,书法理论的学科意识、美学思辨,书法的全面进入高等教育,书法的进入传媒报刊、影视与互联网,书法家协会的组织架构……(陈振濂语)”。在理论上,关于什么是书法传统、传统书法?应该如何对待传统?何为书法、何为汉字艺术?等等相关的问题都一直在争论不休、存在很多困惑。在创作上,书法展示方式的变化,使当代书家作品的文化含量大打折扣;还有,传统书法形式并不适合现代诗文的表达,故当代书家在内容上几乎千篇一律地抄写唐诗宋词实属无奈:书法如何介入、抑或能否介入当代人的生活?在教育上,越来越专业化、学科化的高等书法教育发展虽然迅猛,但过多地将书法视作一个纯技术层面的东西,即较多地关注其外在形态、空间构成和技法训练等,而对于书法艺术的精神内涵、文化气质、窘迫的生态环境等关注较少或根本未予关注。此外,书法市场缺乏有效的引导、管理而显得混乱,作品的艺术价值与市场价格严重背离、甚至倒挂的现象普遍存在;真正的书法批评日渐式微、基本绝迹,甚至质变为“无耻吹捧”……我绝对不是中国书法前途的悲观主义者,但是我认为这些问题对当代书法、乃至今后发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书坛切不可漠然视之。
当代书法既要最广泛的社会普及,又要创造艺术的某些历史新高,使中国书法的长河源远流长而不息。因此在书法大众化的基础之上建构当代书法的金字塔,亟需加强对专业质量与艺术尺度的重视,从历史的角度思考书法的时代性表现,并高度关注和逐步改善书法背后的社会生态环境,处理好“普及与提高、繁荣与发展”的关系。面对当代书法生存、发展所遇到的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宁可少一点盲目的“亢奋”和良好的“自我感觉”,而多一些在探索、前进中思考的迷茫与困惑。也许正因为如此,我们今天的书法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更加迫切地需要以学术的理性来增强艺术前进的方向感。
(二)各种外来文化对当代书法产生着重大而深刻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门开放、对外文化交流日益剧增,西方现代艺术、日本前卫派书法、雕塑、现代刻字艺术以及种种学术思潮的涌入,对中国本土的传统书法产生了重要影响。当代书坛开始以新的理念、视角、方法,重新认识、解读和研究传统书法,促进了我们对于“笔墨当随时代”这个永恒命题的全面、深入思考。一种情况是,我们在不失中国书法笔墨传统的基础之上,大胆改变汉字书写的空间、时间定律,在视觉冲击力和表现形式等方面突破了传统思维;有的作品以高度抽象、简约化以及具有构成和现代设计意味的汉字解构与夸张变形笔墨图象,努力在二维空间中表现多维的复杂性,创造了语意空间及其表达方式等。同时,也存在着淡化书法艺术“书写性”和“诗意性”、片面强调和追求视觉构成的现象;忽略文字内容、“纯粹形式化”的作品似乎越来越多,而这与传统书法的理念又是基本相悖的。尽管各种流派、风格纷呈,由于创作者对书法的理解程度以及实践方向不同,使书法界在思想上实际形成了两大派别或两大阵营的对垒。另一种情况是,由于外来文化的冲击与碰撞,从而为书法艺术的发展与创新创造了重要条件。如以书法为基础,融美术、雕刻、工艺、装潢等为一体的现代书刻艺术近年来蓬勃兴起、迅猛发展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这也大大丰富了汉字艺术的内涵与外延。因为从最基本的意义上说,传统书法、现代刻字、篆刻艺术等都无疑属于汉字艺术的范畴;广而言之,还包括当代以汉字作为基本元素与视觉突破的创作、乃至艺术的滥觞。汉字特有的形态、丰富的思想内涵,加之无法与汉字分离而伟大、辉煌的书法艺术,成为越来越多的当代艺术家创作灵感的重要来源。我注意到近年一个突出的现象是:中国传统书法在十分艰难地“守护”着原有阵地的同时,新兴的“汉字艺术”却突飞猛进、在国内外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尽管我们对什么是“汉字艺术”都还没有一个准确、明晰的说法,但无疑这些“汉字艺术”的优秀表现使人(包括许许多多外国人)感到别开生面、耳目一新。它必将成为中国书法由古典向当代转型过程中的一个不同视觉、观念和表达方式的参照物,至少对中国书法的未来发展可以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考。
中国文化、包括书法艺术,随着中国的强大而越来越被外部世界所关注、所认同,这是大势所趋。在这种情况下,借助汉字的艺术表现、滥觞而言说几千年来所积淀的文化心理,以及深刻反思在我们在全球化语境中的艺术特质与文化身份问题,就显得格外迫切与重要;而这也是中国书法文化走出去的思想前提。中国书法院应该站在新的历史高度,从传统经典与一切书法资源中寻找文化与精神支撑而对当代书法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学术思考,鼓励具有传统力量支撑的大胆探索与艺术建构,使历史悠久、独具魅力的中国书法艺术在当代能够得到真正的传承与发展。
(三)中国书法艺术对外有效传播成为一个新的“世界难题”。“中国书法”成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作,是必将载入中国书法历史的一件事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认定,使中国书法具有了全人类“共有、共荣、共享”的文化属性。作为书法艺术的原产地,中国当然负有传承、保护该项目的历史责任和重要义务;同时需要通过各种渠道、途径对外传播,逐步让全世界了解这个历史悠久、辉煌灿烂的中华民族艺术瑰宝。从人类发展的角度看,正是由于文化的多元化、多样性,由于各种文化的存在、融合与碰撞,才构成了和谐的文化生态环境,使人类社会可持续地向前发展。因此,中国书法“走”出去,不仅仅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国家综合国力与形象的需要,使中国越来越“成为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的国家”,而且关系到民族兴衰和全人类的未来。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保护人类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初衷。
我们知道,虽然书法很早就传播到日、韩等国家,甚至一度成为其上流社会推崇的主流艺术,而且其当下的社会普及程度从某些方面、相对我国来说应该还好一些。但是由于书法的社会生态环境不同,彼此在书法理念、审美追求等方面已有很多不同之处。即便是在中国这个书法艺术的母国,对于较高级别的知识分子普遍来说,今天能够读懂书法都不再是一件易事。如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的恢宏表演,就因为总导演不懂书法而留下了永远的遗憾与难堪!更何况我们如今需要面对的是文化历史背景、审美价值体系等迥然不同异于中华民族的其他受众?因而书法文化的对外有效传播,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世界难题”。
谁也不能说中国在国际书法交流与传播方面没有大作为,因为一直以来我们都在努力:除了常见的书法展览形式之外,有在电脑技术支撑下对传统书法的演示和对汉字的形象解读,还有音乐与书法艺术的融合等等。尽管我们听到了“热烈的掌声”,显然其中不乏出于礼貌或其他的一些因素。因为这外来的“掌声”绝大多数并非发自内心深处——对书法艺术的欣赏、解读。我认为对外书法文化交流不少、成效不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讲”的是“华话”而不是“外语”,别人“听”不懂。因此要想让书法真正走向世界,需要正视双方文化的差异性与探索文化的共通点,通过创造性思维去寻找到一种对方易于接受、喜闻乐见的传播方式与途径。
当然,让不同历史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差异的外国人对书法艺术有所了解、能够欣赏,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正如我们对西方的建筑、雕塑、油画等文化精粹的了解、理解甚至崇拜,有一个复杂、长期的过程一样。除了综合国力日益强大这个重要的基本条件之外,探索、研究、寻找、实践、推进等等都需要大量时间,而且这极有可能是一个横跨几代人的长期的历史过程。但是我们从现在就应该“认真想、开始做”,而不能因其长期、艰巨、复杂而有任何退缩。因为使中国书法这个“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逐步被全世界真正了解和认同,是加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的重要表现,也是当代中国书法艺术对世界文化的新贡献。在这个伟大的文化传播过程之中,肩负着历史使命的中国书法院当然会做出新的努力与奉献。
中国书法院的成立、不断发展壮大,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民族文化瑰宝的高度重视,体现了新时代对书法艺术的精神文化需要,也代表着书法传承与保护的一种新的工作机制和学术支撑。在党的“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指引下,中国书法的发展、进步需要空前的团结和推动力,更需要具有前瞻性的学术思考与伟大实践。回顾中国书法院的发展历程、展望未来,我们对此抱有充分的信心而期待着中国书法艺术更加美好的明天。
作者:
闻正
时间:
2012-12-3 12:18
刘正成:
文字之间,颇多悲凉!
八年前,领养了一个奶娃,人家親爹親娘找来了,把孩子领走了,你说啥心情?
中国的文艺体制完全照搬行政体制,以长官意志为转移,不可能有真正的文艺发展连继性。
你说,把白鹿洞书院的山长朱熹换了,还是白鹿洞书院吗?把岳麓书院的山长张栻换了,还是岳麓书院吗?
八年辛苦不寻常呵!李胜洪先生从海南弃政从文,在京城筚路蓝缕,艰苦创业,八方协调,独树一帜,实在是功不可没!致敬!
欢迎光临 【艺术部落】 (http://xdsf.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