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自大英博物馆杂志69期 春/夏刊 2011
British Museum Magazine, Number 69, Spring/summer 2011
A new vision of the universe-investigates how Taiwanese artist Liu Kuo-sung challenges Chiese in painting by Clarissa von Spee 作者: 黟人 时间: 2012-2-17 13:10
1992年秋, 台湾的《中国时报》翻译并刊出了一些外国著名学者的文章,其中包括刚刚去世的哈佛大学政治学教授亨廷顿发表在美国《外交》杂志上的宏论。大意是呼吁美国政府,应尽速地与欧盟合作,世界上还有两种文化尚未被他们同化,那就是伊斯兰文化与儒家文化,同时他并强调,中国的崛起,将使欧美文化的第三春成为泡影。当时看了这些言论,立刻让我省悟到,原来他们吹捧一些留美的外国艺术家,是因为这些艺术家追随西方的艺术思潮与模仿欧美的流行样式的态度积极并有较好的成绩,捧出来作为一种样板,去影响其本国的青年学子,以便早日达到其同化全世界的目的。
50年代中期,当我们在台湾创立“五月画会”时,也是因对东方画系的前景失去信心,受到极富生命力的西方画系的现代艺术的感动,盲目地亦步亦趋地踩着西洋大师的脚印走,甚至“五月画会”的外文名字也借用了“SALON DE MAI (五月沙龙) ”的法国名称,崇洋的心理表现无余,可谓彻底全盘西化的实践者。但随后由于我们不断地反省自问,不到三年,在思想上有了根本的觉醒,深感全盘西化是拾人牙慧,不是我们东方现代画家应该走的路,更不是我们有着优良文化传统的中国画家所应该追求的目标。因为我们对西方社会不甚了解,模仿终究只是些皮毛,一种假象,绝非真正的自我呈现。大家都相信“一切的艺术来自生活”,我们生活的现实,既不是宋元的社会,也不是巴黎纽约的环境,实际上是生活在这当今时间与空间交叉的四度空间里,这时间是五六千年的中华文化传统,这空间是受西方现代文明冲击的中国社会。目前是一个东西文化交流频繁的时代,要想反映这一大时代的特质,就应该一方面从我民族文化的旧传统中,有认识地选择保留与发扬;另一方面在西洋和外来的现代文明表征上, 有认识地选择吸收与消化,创造出一种既中国又具现代精神的个人风格,建立起我们东方画系的新传统,这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和努力追求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