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部落】

标题: 【王镛年表】 [打印本页]

作者: 闻正    时间: 2003-2-25 16:29
标题: 【王镛年表】

一九四八年生於北京。一九七九年考取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李可染教授研究生,
一九八一年在研究生毕业展中获叶浅予奖金一等奖并留校执教。作品曾多次在国内
外展出和发表,被多家美术馆、博物馆收藏,并出版专集数种。现任中央美术学院
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东方美术交流学会副理事长。

作者: 卖花女孩    时间: 2003-3-11 19:01
标题: 【王镛年表】
凸斋随笔

文 王镛



       大涤子谓:“作书作画,无论老手后学,先以气胜得之者,精神灿灿,出之纸上。”惜乎!今人气短,故勉力造作,刷、抹、喷、涂,专以刻划工巧取胜,岂有精神可言?苦瓜此语,今日掷地,犹发余响耳。

       浩然见太行古松,携笔复就写之,凡数万本,方如其真。后知师于人者未若近取诸物。范仲立又云:“与其师物者,未若师诸心。”此所谓摈落筌蹄,方穷至理也。

       食古而化,万变自溢于寸心。下笔天成,一息可通乎千古。沈宗骞论自运有如是说。若强为无理,及至故意灵巧,则不免入于魔道矣。

       画以奇胜者,或笔奇,或意奇,或趣奇,或格奇,皆成妙境。若反求诸于景奇、物奇,此仅系之于貌而此于形者耳。是故其人必不解笔墨之妙,形式之美,于是假奇峰怪石,异卉珍禽以惊俗目,则不免堕于末流。须知平中求奇,乃真奇也。

       画以天资胜者,因其人个性迥异,必能惑世骇俗,或可博早誉于一时。然终因寡见少学,功力浅薄,而激情易于销钝,不能生发变化,久之必至于熟,久熟必至于粗疏,终至于空洞乏味,一无是处也。

       “画本心学”,此王麓台之警语。云烟生自灵台,丘壑发于胸襟,毫端到处,自然触手成趣。故修养心性,梳理性情,学画之首务也。

       画为大家而不善书者,吾未闻见也。夫不谙八法,则不知用笔之妙,墨亦因笔而现。故不究笔墨,亦可称画者,绝非中国画也。犹作油画,无论“古典”、“现代”,若不究笔触、色彩,可乎?

       中国画自有其造型艺术之独特“语境”,此自然中所无,不事临摹则不入门径,故始于写真则弗得。汤贻汾谓:“临摹乎物可矣,何必临摹乎摹之人?”此言谬矣。

       《天慵庵笔记》有“因心造境”说,或曰:“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实境也。因心造境,以手运心,此虚景也。虚而为实,是在笔墨有无间衡是非、定工拙矣。”按前人论及形神,其神亦为物象之神,而因心造境之“心”,直指作家灵府。与今之“表现”说,有同出一辙之旨乎?

       巧在于工,拙在于朴。巧多修饰,拙近天然。由巧至于拙,艺之至境也。不惟书画,诗文亦然。《岁寒堂诗话》云:“王介甫只知巧语之为诗,而不知拙语亦诗也。”《拜经楼诗话》亦有“用巧而见工,用拙而逾胜”之句。西人别林斯基谓:“艺术必具纯朴,纯朴乃真理之美——艺术作品因之而具力量。”信夫!

       二十年前曾游青城,慕其天下之“幽”趣。见道观中有售大千先生青城册子,凡十二页。虽功力胜人,却全落旧格,亦不得“幽”趣。闻大千先生尝居青城十载,何至于此耶?后偶见《绘事微言》云:凡学画山水者,看真山水极长学问,便脱时人笔下套子,便无作家俗气。此中关捩,全在一“看”,“看”,即今之谓观察体验者。若熟视无睹,再居十载,亦无益于事也。

       书画同源之说由来久矣。初以为画本六书之一,所谓“象形”者,或以杨子“书为心画”说,引而为“画为心画,即书、画同发于性灵;张彦远则谓书、画用笔同道。窃以为众说仍未穷其至理。书画相通者,其源尽在于审美。

       大涤子画无定格,变相既多,失手处亦不免。盖如其人也:时而耿介,间亦卑屈;时而清高,亦复鄙俗;或得意,或“零丁”;出佛入道,却心慕荣华。其间苦闷,不可与人道也。然大涤子终归性情中人,其《画语录》洋洋万言,字字掷地有声,故托映于画名多多矣。

       苏子曰:“始知真放在精微”,大写意画、狂草书、豪放印,看似粗疏,实则缜密,较工整一路,笔虽简而意欲繁。若失之精微,必流于粗野。余治印,极虑竭思,往往十朽而一罢。不知者谓余“胡写乱刻”,嗟夫!此非过来人也,又安可道之?

       大幅小品,不可等观。盖小品须得趣,大幅务必得势。趣存乎情,势存乎胆。然一味狂涂非谓胆也。胆魄须合于大局之要。或有小品绝佳,若大至四尺,则散乱不可收拾。昔石田先生功力过人,亦不敢轻率,必待四旬后方作大幅。可知大势又岂易得之乎?

       画毕题款,须书画相发。今人已什九不能胜任:文字枯索,了无才思,一也;不谙八法,偏要卖弄,二也;不审局势,侵害画位,三也。如此则无异于佛头着粪,不若勉为穷款也罢。

       “画家不能高古,病在举笔只求花样。”此大涤子跋画之句。上人虽倡方创新,然于时见终有訾焉。惜当时之败迹今已不传,不然可为今世画坛之明鉴也。

       徐谓之诗,以天才为资,以性灵为宗,以妙趣为胜。横放绝出,气如风雨。王夫子之于其七言绝句最为激赏,以为自然豪放,无滞涩蹇踬之病也。其书其画,不亦然乎?

       今人画不究用笔,徒落下风。郭若虚云,画有三病,皆系用笔,所谓刻、板、结者。以至于腕弱笔痴,心手相捩,似物凝碍,了无生气。今有享大名者所作山水,居然涂描造作,如尸似塑。须知山水有灵,岂可形同死物,若僵仆状乎?!

       野遗善积墨,“渐次增加”,以黑白取大势,故能作巨帧。若大幅以逸笔草草为之,虽有笔情墨趣,全局往往不可收拾。野遗积墨以笔胜,吾师可染先生则以墨胜,可谓各擅其长。积墨法若无笔无墨,只知涂抹堆砌,甚或舍笔而借助喷枪,必全无情致,难免腻闷呆滞。此非积墨,可名之“滥墨”而已!

       《艺概》多发前人之所未发者。譬若“书当造乎自然,蔡中郎但谓书肇于自然,此立天定人,尚未及乎由人复天也”。此首倡人之本亦存乎自然之天,故可“造乎自然”。彼时能持此论,尤为难得。若移之于画,又庶几近焉!

       渐江山水,可以四字尽之,曰静、雅、冷、僻。其一生专意于倪迂,自称“迂翁笔墨予家宝,岁岁焚香供作师”。惟于凝、实二字,似有宋人遗韵,而为云林所无也。

      两宋山水皆二李之余响。李营丘惟意所到,自创景物,能写“胸中丘壑”,所谓师造化不如师心迹者。史载其胸罗大志,博涉经史,虽师荆浩而擅出兰之誉。是知笔墨虽小技,非读书养气、清操卓行则不工耳。

       龚野遗积墨层层皴染,厚重苍茫,独步古今,人称“黑龚”,以别其简笔山水为“白龚”。“黑龚”一路,墨法独到,重而不死,厚而不滞,自称“润墨”法。“墨言润,明其非湿也。”其法以干墨层层皴染,干中显润,故厚而松灵。若施以湿墨,则死闷矣。

       赵凡夫谓字以知好恶难。画亦如之:辨他人好恶易,辨自己好恶难;识古名家好处易,识古名家劣处难。能知好恶,辨难易,须跳出三界以外,悟入无我之境,心眼不愁大开矣!

       画山水诸法皆工,惟点苔更为要紧。苔点如乐中鼓点,乃节奏之所系也。大涤子云:“点到山头气势来。”此绝非夸张之词。点之要也,一在疏密得宜,二在向背有序,终在笔若高山坠石,落纸有声。今人往往气短笔弱,如算子排布,了无生气,不异无皮之毛哉?

       谢赫六法,首曰气韵生动,是苟无气韵,即无先命也。李日华《六研斋笔记》云:韵者,生动之趣,可以神游意会,陡然得之,不可以驻思而得也。今人作山水多舍气韵而事涂描造做,避难就易故也。《南田画跋》有“过于刻画,未免伤韵”,可谓历久弥新之论。

       米元章山水别开生面,世称“大米点”,堪称独创。近世迅翁于此大加贬低,不以为然,实乃门外之见也。

       作画要在立格。研湾老圃谓其道有四:一者清心地。二者善读书。三者却早誉。四者亲风雅。余谓尚须自有主张,勿惑欲议。俗人不爱,尔后画学进矣!

       蒋骥《读画纪闻》云:“山水章法如作文之开合。”先从大处定局,开合分明,中间细碎处点缀而已。若从碎处积为大山,必致失势。此古人之大局观,不可以南北宗概之也。
作者: 大漠狼烟    时间: 2003-3-29 12:53
标题: 【王镛年表】
为我们山西人争光,为我们王氏家族长脸!!
作者: 载山堂主    时间: 2003-9-22 17:20
标题: 【王镛年表】
谢谢诶。
作者: 黑客    时间: 2004-1-6 11:29
标题: 【王镛年表】
在当代书坛,如何评价王镛是判定一个人对书法认识的试金石.
我得承认,评价王镛实在是一件令人头痛的事.因为它不是仅仅说好与不好所能解决的.
在这个问题上,我也左右摇摆了好长一段时间.为什么?因为王镛所包含的艺术含量实在是大.我们可以从任意一个角度(技巧的、创新的、笔法的、线条的、艺术观、继承的....)去剖析他,而得出不同的结论,甚至极为对立,你看,奇怪不?这就是王镛现象.
王镛的艺术特点是直指艺术本质,以表现自然、本真的情感,追求艺术的格调(逸字略可概括)为特点,对于此,我是极为钦佩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应当为拥有王镛而感到骄傲。如果我们这个时代没有出现王镛,那么这段书法的历史将失去多少光泽,不敢想。我并不认为王镛的书法、篆刻是完美无缺的,恰恰相反,其作品还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但这却使我更加喜爱,因为他真实,因为他平易,正像王镛推崇的民间书法一样,王镛的作品里蕴含着无尽的营养和巨大的潜力。他给后人留下学习的巨大空间,善学者都可从王镛那里受益,并左右逢源,这是王镛艺术的诱人之处。
艺术的最高境界是相通的,反映在书法中就是真草篆隶各种书体内在机理的一致性,所谓一生万,万归一,王镛的艺术庶几可称如此。王镛就是把我们直接带到艺术最高峰看风景的人,尽管有些高处不胜寒,尽管有些人感到头晕目眩(高山反应),因此,能看到(懂)最奇妙风景的总是少数,正因如此,那些敢于攀登的先驱者才更令人崇敬。王镛便是一个。
补:王镛书,以篆隶为最高,体式箫散,用笔松弛自然,气散而神凝,逸品也 。比如这里刊出的两个对联。散淡二字是书法的至高境界,如今在境界、趣味下功夫的人并不多,而能得大气、端庄者更是寥寥,王镛可以算一个。其不足处在于线条的处理时常有偏薄之处,有些字夸张过渡,过犹不及。
[朴堂]

作者: 艺术部落    时间: 2004-5-1 11:53
标题: 【王镛年表】
-- 作者: 独步九剑
-- 发布时间: 2003/07/03 00:07am
布局关于“行”与“幅面”我研究了很长时间,节奏、旋律、气息点和疏密关系,我的印象中,《平复帖》、《韭花帖》、《寒食帖》等处理的不错。《兰亭序》、《祭侄稿》利用自然涂改(既然是“自然涂改”就不是有意的了,但若拿掉涂改部分即显得不适)。王镛利用插小字、抛枯线,沃兴华利用放空白、“鸡行步”(形意拳中的,又像“恰恰”步),“巴属风”利用大小字、“快慢板”、“小过门”、渐强、渐弱、左右倾等相吊穿插,刘正成、曾翔利用疏朗来控制基本等距。这个东东值得研究,现在还没有关于这方面的理性的文字。大家侃侃!
-- 作者: 独步九剑
-- 发布时间: 2003/07/03 09:45am
古人讲:一画成一字之规,一字乃通篇之准。这点我们现在可以从基础教育抓起,对一般书家来说,并不难。古人又讲:一个字讲法度,一行字讲意念,一幅字讲神韵。这个是比较难的,且先人讲的很笼统,究竟咋理解,也是一笔糊涂帐。“统篇”的能力往往能反映一个书家的综合素质。我在《域论》中用“摇滚”(代表人物有曾来德)、“民乐”(代表人物有王镛)、“交响乐”(0!天下第一、二行书,怀素、张旭等还差着点)等,加以解释、比喻。又可比喻“大兵团作战”,“统篇”能力发映了最高指挥管的指挥能力或指挥艺术。

在当代,有几位曾引起我的注意。顾工、张景岳、梅墨生、邵岩四位牛仔刀客!顾工是天生的,天资过人。张景岳是理性的,因为从作品中能看到“排兵布阵”人为的痕迹,过于强调骨力。梅墨生也是理性的,天生人是聪明人,但过于谨小慎微,战机稍纵即逝,往往贻误战机,看得出拘谨的样子。邵岩出奇兵,往往战事要跨越战场之外,出乎想象,我一直在研究他的“章法在纸外”,另外,他的“后瓜地”有搞“十面埋伏”的嫌疑。偶这是戏说,不当之处,请各位过来予以纠正,也好让兄弟们见识见识,有没有一条小尾巴拖上来啊?哈——
-- 作者: 独步九剑
-- 发布时间: 2003/07/09 12:43pm
学书多从“精”开始,“写精”、“写拙”都是“元素链上的元素”,难断熟高熟低。学书一方面要训练“控笔”,一方面要培养“法眼”,当眼光还停留在基本的“精”的时候,非议“写拙”是浅薄。像楼上老兄说的,“任何事都有他的两面性”,“写精”把握不好容易僵硬、死板、机械,“写拙”的把握不好易流入恶俗、乱涂和粗制滥造。因而“写拙”更不容易。现代的书家写拙的很多,“有中原的苍拙、巴蜀的燥拙、美院的朴拙、通州群落的生拙.....还有众小支流的枯拙、酣拙等等。如此繁华热闹,我们还蹬在井里观天,哈哈,“穿冬衣带夏帽——不识春秋!”

作者: 艺术部落    时间: 2004-5-1 11:53
标题: 【王镛年表】
-- 作者: 朴堂
-- 发布时间: 2003/10/13 05:33pm

对于如何评价王镛的书法,在大家认识不同、审美标准不同的情况下,很难正面清楚的解答。由此我想到了另外一个文化现象,在80年代中期,与王镛书法同时崛起的,在文学界出现了王朔,在音乐界出现了崔健,他们都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他们的作品都有一个共同点:追求平民化色彩,强调个性的解放。虽然他们在各自领域都受到了许多批判,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都拥有了数量可观的拥护者,我们必须正视这种现实——他们的作品中确实有打动人们心灵的力量,因而使人们产生了共鸣,我们不能因为自己不喜欢就对他们采取漠视,那是无知的表现。为什么会有这种奇特文化的现象产生呢?这要感谢京城文化,尤其是80年以来,北京出现了新的京派文化和京派文人,这个现象值得关注和研究。
他们都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受到的京城文化的熏陶也大致相同,他们的成功都离不开北京这个沃土,这是他们共同的文化背景,要研究这几个人,不联系他们生活的年代和文化背景,恐怕很难理解他们离群叛道的创造,应当说,这首先要归功于京城文化的滋养,北京是个南北文化汇集之地,这里融合了太多的文化元素,所以,北京既有雄强、阔大的北方气魄,同时也不乏婉转细腻的江南情调,生活在北京,自然就会滋生出一种京城情调,什么是北京情调?简单地说:懒,散,傲(高傲),活(灵活),油(油滑),博(广博),等等。也正因如此,只有在北京生活过多年的人才能深刻地体会王镛书法的散逸,崔健音乐的狂野,王朔文章的小市民调侃。离开了北京,就不会有一群这样的文化人、这样的作品出现,同样,缺少了北京生活的基础,也就很难理解散逸、狂野、调侃背后所蕴藏的深厚的京城文化。可以说,是京派文化、也是时代造就了王镛和这一批京派的文化人。

作者: 艺术部落    时间: 2004-5-1 11:54
标题: 【王镛年表】
-- 作者: 梁培先
-- 发布时间: 2003/10/15 08:43pm
把王镛书法当作是否理解当代书法的试针石的观点,不敢赞同。因为,这无疑在王镛书法与当代书法的最高成就之间画上一个等号。
当代书法的最高成就是什么?用什么标准去量化、定性?
王镛对传统的解读是否就是解读传统的全部?
在后传统时代是否有定于一尊的解读传统的方式、方法?
王镛到底是在解读传统还是在“消费”传统?如果是“消费”,又是怎样的“消费”?

作者: 黑客    时间: 2004-6-11 11:50
标题: 【王镛年表】
在传统派的眼中,王镛工作室是过大于功。在维新派中,王镛工作室是功大于过。但不管在什么情况下,王镛是成功了的。他的成功鉴于两点:一是他本身并未放弃传统,不看作品,但从起题词题字可以看出来。二是有一批人追随着他作为他的实验品,虽然这一批人未必会成功。
在美院的教授中,陈振濂和梅墨生可能聪明一点,一直不愿放弃传统,甚至越来越传统。而他们的弟子也能在传统与维新之间找到切合点。
最终,在现代百花齐放环境中,有一批人肯定能脱颖而出,那就是传统功底出众而又现代意识超凡,而又能很好容二为一的。
其实现在已经有这样一批活跃书坛的出众者了:贾长城、米闹、薛养贤、张爱国、夏奇星。。。。。。将来,他们还是佼佼者。但要出大家,还要等很久很久。因为现代意识随时都会有,而传统功力需要时间。
比较为王镛工作室担忧,因为想达到其弟子的水平如刘彦湖、徐海类,五年时间足够了,或者三年也够。但他们却是导师,那其弟子呢?(单指字,而非画。)会不会沉浸与“现代意识”中不能自拔?要知道这种“画字”是很容易上隐的。他鉴于对传统的破坏与凌辱之上,寻求的是一种快感和刺激,就如当年红卫兵批斗老师所得到的快感一样,多少缺了一点冷静与内涵(看看徐海得意的发言就知道了)。如果他们不再坐十年冷板凳,将会昙花一现。我的朋友们试过,这种字,我们随便都画的出来的。相信网上好多朋友都画的出来。并且他们脱离了群众,脱离群众是很可怕的。群众永远是主体,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是。
本来随便说的,谁知又说多了,再说就令人讨厌了。

作者: 井底之蛙    时间: 2004-7-11 11:52
标题: 【王镛年表】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买画钱/。
作者: 余生若梦    时间: 2004-9-9 19:04
标题: 【王镛年表】
黑客先生所言不乏灼见真知,但也有偏驳之处:彦湖和徐海虽然都曾经受王镛的教诲或者说影响但他们之间还是有区别的,比如刘的字是很具传统且很会变古为今借力发力的,其不论从形式还是内涵都与王有质别的;再说徐海,他是深得其师的三味,但聪明和大胆的他不是不明白"小王镛"的含义,所以你可以在他的临书作品中看出其对传统和时风的把握!至于你所说的"画字"那大抵是你的调侃罢?!你可以一下子画出这种形式但你决不可能三五年还可以画出这种字的,这便是书法的神奇之处!你不会不明白的!
我乱说几句,你见笑了!!
作者: 易一    时间: 2004-9-16 09:48
标题: 【王镛年表】
若是3.5年可画,岂不人人都是央美毕业生?
作者: 紫箫堂    时间: 2004-9-16 16:38
标题: 【王镛年表】
我TMD如果文化课再好点,早央美毕业留校了,哈哈~~~
作者: 易一    时间: 2004-9-19 00:39
标题: 【王镛年表】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咱们来个农村包围城市!
.........................
作者: 紫箫堂    时间: 2004-9-19 14:29
标题: 【王镛年表】
下面引用由易一2004/09/19 00:39am 发表的内容: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咱们来个农村包围城市!
.........................

呵呵呵呵~~~
文字
作者: yongmei1314    时间: 2004-10-1 09:46
标题: 【王镛年表】
下面引用由闻正2003/02/25 04:29pm 发表的内容:
一九四八年生於北京。一九七九年考取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李可染教授研究生,
一九八一年在研究生毕业展中获叶浅予奖金一等奖并留校执教。作品曾多次在国内
外展出和发表,被多家美术馆、博物馆收藏,并出版专集 ...
這該是一年前的王老師了

作者: 访客    时间: 2005-2-21 17:54
标题: 【王镛年表】
靠学生炒作的典型范例,得失自然间呀:)
作者: 访客    时间: 2005-3-9 14:10
标题: 【王镛年表】
    见好就收形容过王镛,叫“大智若愚”,我私下搜索王镛的照片求证,真有点象呢。在饭碗易碎、人人削尖脑袋的时代,这应该算可贵的。《菜根谈》开篇就教导我们:“抱朴守拙,涉世之道”、“心事宜明,才华须韫”。今信祖宗遗训,后继有人。
    王镛的字,也在“朴”里做文章。早在十年前,李尚才就在《青少年书法》里痛陈王字的“假、丑、恶”,十年后,王字依旧“假、丑、恶”。值得欣慰的是,大部分人也看到了相反的结果:真、美、善。艺术存在这样一条真理:一个玩艺术的人,一半人说他好,一半人说他差,然后对恃打架,那他就必定是好。一个没名气的人写了好字,我们叫好不迭;一个没名气的人写了好字写出了名气,我们臭骂不已。如雷贯耳的东西,我们能叹服,更能不服,遍寻机会撩它的尾巴——忘记了自己也有尾巴。捅人痛处的人,自己一定是完人;说人家不会做学问的人,自己当然最有学问。幸亏“完人”和“最有学问”的人全是疯子和天才——天生的蠢才,疯言蠢语,没有人当回事。
    看王镛的字,不要看印刷品。象异国风光,不要在电视里欣赏。有些人的字适宜摆在展厅,如刘正成、王镛;有些人的字应该躲进印刷品,如王冬龄;有些人的字不妨帖在网上,如刘石开。展厅是某些人横空出世之地,也是某些人的葬身之地。我们赞美王镛的时候,一般是因为展厅;我们骂石开的时候,一般也是因为展厅。同样,我们骂刘正成了,大概是看了可恶的印刷品;我们赞美王冬龄了,大概也是看了可爱的印刷品。
    展厅、书刊、网络,象三件马甲,性格吻合的人,才穿出神气。王镛是提倡“牺牲细节”的,他的大草也在这一思想的统领下秃笔扫、抹、擦。这些东东摆在展厅确可能吓得死人。但,书里呢?网上呢?干巴巴、直楞楞,自信膨胀了,江郎才尽了。大字丢弃了一些细节,但“大”的本身亦存在对比,对比衍生“细节”,复又是个矛盾统一体。
    听说王镛善用秃笔,线条之厚,不让沙孟海——沙善用笔肚——也就是说,两位大人物都有虐待毛笔的嗜好。虐待它,是挖掘潜力,让它灿烂。就象我写这篇短文的时候,强迫汗流夹背的身体,昏然若睡的眼睛,希望它们明白:自己除了能码几个字,能画几个圈圈,能每个月填饱肚皮,能出街兜兜风,再没别的能耐了,快江郎才尽了。[野狐禅 ]
作者: 得一刘晓勇    时间: 2005-3-14 23:31
标题: 【王镛年表】
为我们山西人争光
作者: 伯阳1970    时间: 2005-10-5 16:37
标题: 【王镛年表】
能够看到别人的长处就是智者,能够看到别人的短处就是明者。
做明智者更好一些,“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作者: 萨乌拉玛    时间: 2006-1-14 00:11
标题: 【王镛年表】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王镛,传统与现代间的风景。
作者: 访客    时间: 2006-1-14 00:44
标题: 【王镛年表】
流行书风?难道是VCD?CD->DVD的过渡产品?
作者: 老渔翁    时间: 2006-2-26 18:30
标题: 【王镛年表】

作者: 十一少    时间: 2007-8-5 09:57
總會路過的~~~~~~~~~~~~~~~~~
作者: 昕蕙妍    时间: 2008-11-11 12:16
标题: good say
签名:楼主的帖子,就好比黑暗中刺裂夜空的闪电,又好比撕开乌云的阳光,一瞬间就让我如饮甘露,让我明白了永恒的真理在这个世界上是真实存在着的。只有楼主这样具备广阔胸怀和完整知识体系的人,才能作为这真理的唯一引言者。看了楼主的帖子,让我陷入了严肃的思考中,我认为,土豆网电视剧是个很好的电影站如果不把楼主的帖子顶上去,就是对真理的一种背叛,就是对谬论的极大妥协。因此,我决定义无返顾的顶了。 楼主的帖子实在是一种艺术.
真知灼见啊!楼主的帖子实在是一句中地。子曰:三人行而必有我师焉。斯言善哉。不知不觉上网这么多年,好的坏的帖子都看过了,看多了。渐渐的也觉得没什么意思了。渐渐觉得自己已经达到奋斗的顶峰了。可是,第一眼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的时候,我的眼前竟然感觉一亮!仿佛看到了倾城倾国的美人,正轻摇柳步款款而行。正好似楼主的这个帖子,语态端正,论证从容。直播NBA nba现场直播 优酷网 56.com在线看电影好贴啊!只有那种真理在握,洞视这个世界真实本质的人,才能显示出这样惊人的笔力。在日益苍白肤浅的网络里,我从楼主的帖子中不但看到了真理,更加看到了网络的希望。为表达我对楼主的敬意,也是为了向楼主学习。我决心要把这个帖子顶上去!




欢迎光临 【艺术部落】 (http://xdsf.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