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和主题——刘永刚艺术读解
邓平祥
现代主义艺术运动从特定意义上说,实质就是一场形式主义的运动。并且这个形式主义的演进是自律的,亦即按照形式自身逻辑来推进的,这就是艺术对本体的回归。所以现代艺术家们都知道这样一个信条:画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怎样画。翻开现代艺术史,大凡成功载入史册的艺术家大都符合这一点的。
刘永刚无疑是属于现代艺术家范畴的,然而他在现代艺术家之中,却是非常在乎主题意义的。他赋予了主题价值以形式价值同等的地位,而且,在他的艺术中主题和形式是不可分的——它们在刘永刚的作品中完全融为一体了。
刘永刚是一位很有形式敏感和形式激情的艺术家,这一点在他的前期作品《北萨拉的牧羊女》就已现端倪。这幅作于1987年的油画是刘永刚成名作,创作于他从中央美院油画系毕业后的次年。这幅在首届中国油画展获得优等奖的作品,以二十年后今天的眼光看仍然不失为一幅具有独特表达方式和成熟品质的作品。这是不言而喻的。然而站在艺术本体的角度看,这幅作品最值得关注的是,画家所表现的对形式表达和形式创造的突出才情。这是一幅初步显示了他艺术天赋的作品,同时也暗示了他艺术未来的走势——一种注重形式而又不失精神内涵的艺术创造。
刘永刚负笈德国十余年,在这段时间中他深研了德国从古典大师到表现主义和新表现主义的作品。他之深研并不局限于语言表达层次,更重要的是他深入到了语言表象之后的精神文化和抽象思维,当深入到这一步后,他自然地发现了两种文化超越于差异之后的关系,由此出发他对中国文化有了新的认识和新的发现。
这个认识和发现当然首先是形式的——他发现祖先发明的文字“几乎每一个字都是一幅画,几乎每一字的发明都是一次艺术上的创造”他还发现:“脱离对内容的诉求,形式本身就构成了文字一种独立的美,我把这种美攫取来,进行了艺术的再创作,使其升华,应该讲,再造的美既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又是在原有的基础上的一种创新。”
以中国文字为艺术创造的资源,这是中国美术现当代创造中一道亮丽的景观,这个现象从美学的角度看,有两点在理论上值得提出的:一是艺术创造在形式层次上的拓展;二是对传统文化思考的深化。和其他一些以文字为元素进行创造的艺术家比较,刘永刚的艺术创造再一次体现了他的风格——形式和主题的相融和并重。
在刘永刚的精神结构之中,有非常强烈的人文情结,这个人文情结使他对人类的普遍价值、人的生命本质、人性的爱,具有深沉的理解和表达的冲动,这一切都体现于他的《爱拥》主题之中。
刘永刚的《爱拥》主题是由架上绘画的《爱拥》系列和雕塑作品的《爱拥》系列组成的。两种艺术表达形式体现出他对主题诠释的不同诉求——平面诉求和空间诉求。在平面的《爱拥》主题表达中,艺术家偏重对主题的感情表达,在这里人的“本我”层次的情爱表达得淋漓尽致,尤其是色彩的力量的强调更使得主题得到了激化;在雕塑的《爱拥》主题表达中,艺术家偏重主题的理性表达,由于“字象”的符号性使得主题的表达具有思想性的力量,同时由于材料空间指向性又赋予了作品以永恒的精神感觉。就主题的表达和诠释而言,刘永刚只有在具有了绘画的《爱拥》和雕塑的《爱拥》之后,才使得他的《爱拥》主题得到了充分而又完整的体现,两类作品各臻其美,互为补充,无可替代。
同时具有中国文化背景和德国文化背景的刘永刚,对于《爱拥》的主题表达应该是有一种历史性思考的。刘永刚的《爱拥》主题,既是爱情、性爱的主题,更是人类普遍之爱的主题。
对于狭义爱情主题的表达,人们可以在刘永刚的作品看到:“爱是火、性是焰”(劳伦斯语)。
对于广义爱情的主题表达,人们可以在刘永刚的作品感觉到“爱情自古以来是人道主义的宣言书,是人人平等思想的宣言书. ”(瓦西列夫语).
(作者系湖南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油画家,美术评论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