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部落】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2178|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品相茶馆-2012昆曲堂会】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5 14:50:33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ㄚ ㄚ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2
 楼主| 发表于 2012-1-5 14:51:14 | 只看该作者
杨忞老师:追记我的恩师汪健君先生
我学昆曲是在我大约十二三岁的时候。父亲给我启蒙的戏是《宝剑记?夜奔》,然後带我到他的挚友汪健君先生家,说:汪先生收个徒弟吧。从此我就跟汪老学曲,直到1999年汪老仙逝,历时将近五十年,汪老曾感慨地说:“只有你跟我的时间最长。”
1998年7月,我有幸参加了庆贺恩师九十五岁华诞的家宴,不想只差半个月却没能为恩师庆贺九十六岁寿辰,一想起这些事就感到无限的惆怅和遗憾……
老师给我拍的第一齣昆曲是《游园》,最後的两齣是《南浦》和《八阳》。老师对我的要求始终很严格,初学时拍曲遍数以火柴棍为记,不到五十遍不能罢手。那时没有录音机,老师一遍遍不厌其烦地唱,前几遍我连跟着哼都跟不上,有时我都不耐烦了,但老师却从来没有不耐烦过。曲子拍了五十遍後上笛,然後还要跟着老师再唱几遍,直至准确无误,才拍新曲。学曲前先念字,仔细地讲每个字的读音、气口。老师拍曲从来不给翻译成简谱,就得硬啃工尺谱。每学一折戏之前,先让我把曲谱抄下来,我心想,家里有好多种曲谱,为什么还让我抄曲谱呢?但对于老师的要求我总是不折不扣地去执行,我相信其中必有道理。“文化大革命”其间,家里包括曲谱在内的线装书烧的烧卖的卖,只有这本手抄的曲谱跟着我去了青海,又去了河南,才使我和昆曲连结的纽带没有断。
1982年7月,在为庆祝老师八十大寿的西郊小组曲会上,我唱了《牡丹亭?叫画》的後半折。後来老师重又听了一遍录音,给我指出:和韵一首中的“欲傍蟾宫人近远”的“蟾”字念高了。我深深地记住了,终生不忘。1997年春节我带着女儿去给老师拜年,老师说好久没听我唱曲了,我便和女儿一起唱了《玉簪记?琴挑》中第一支【懒画眉】,老师听後当即指出我在念白中“背井离乡,孤衾独枕”的“枕”字没有按切音念。事情虽小,却教育我不论在任何场合,唱曲必须认真,不得偷懒。扩展开来,也是教我做人之道,不论做任何事情都应该认真对待,不能不负责任,得过且过,老师的教诲使我终身受益。1999年春节我去给老师拜年时,老师在病榻前给我讲了《西厢记?佳期》中“帛”字的读音,我匆忙中抓起床头一张卫生纸和一个铅笔头,记下这个字。
老师一生对昆曲艺术的追求和研究是那样执着。曾对我笑谈他年轻时对着墙壁着魔似地反复大声诵念大段念白,仔细斟酌每个字的念法,调整语调,揣摩情感,以至于他的母亲诧异地问他:你疯啦!据我父亲说,抗战期间在天津辛巳曲会上,老师唱了《西楼记?拆书》全齣,一位姓王的老先生——是江南人,名字我忘了(昂注:似为王麟卿)——配的赵伯将,可谓珠联璧合,曲惊四座。事後老师向这位王老先生学了赵伯将的苏白。清乾隆间的王鵕先生编写了一部韵书《音韵辑要》,对习曲极有帮助。老师非常喜爱这部书,由于印量很少,四处求访未能买到,就自己动手,一笔一划地抄,整整抄了三大本,从那工整、有力、隽秀的墨笔字可以看出老师的认真执着,对昆曲的热爱之深。
老师为人非常谦和,不论什么性格的人,老师都能与之和睦相处,从不和人发生争执。虽然对字、韵造诣很深,却从不标榜自己,有人求教,或登门来访,老师又从不吝啬。我是弟子,又是子侄辈,老师本应对我不必客气,但在给我的《南浦》、《八阳》录音前言中,这样说道:“杨忞同志和我共同研究昆曲多年”;和我同录《西楼记?拆书》的念白,在前言中,把我的名字放在前面,这些都让我十分不安。
1997年暑假,我去看望老师,见老师很高兴,精神也很好,就试探着问他能否唱点什么,老人家欣然同意,念了《长生殿?弹词》的一段白,又唱了《虎囊弹?山门》中酒保唱的“山歌”,我赶紧录下音来,这是老师留给我的最後纪念。老师说:“这支‘山歌’和《拆书》中赵伯将的念白用的是苏白,不知道我念的要得要不得,要请樊(书培)先生给听听,指正一下。”
老师後来虽然卧病在床,但仍然惦念着昆曲,唱出来的还是昆曲。家人问他:“您最愿意谁来看您?”“杨忞!”有人来和老师谈昆曲,老师就很高兴。我每次去看老师都带着一盒我的录音,请老师指正。有时怕老师累着,不敢多放给老师听,老师却说:听昆曲不累!1997年春节我去拜年,老师一高兴,想唱《弹词》,老师的女儿杏伟姐姐打开《与众曲谱》准备提词。我意外地看到一张写满曲目的纸,一小部分上面写着:“杨忞拍过的曲子”,一大部分上面写着:“计划给杨忞拍的曲子”,我的眼睛模糊了,悔恨不已,荒废了多少时光,以致很多好戏没有学到。
恩师离开我们已经十年了,但恩师的音容笑貌依然历历眼前……是父亲领我走上通往昆曲这座艺术殿堂的路,是恩师领我沿着这条路走进这座典雅华贵,散发着幽香的殿堂。我希望有更多的人走上这条路,走进这座殿堂。我会把从老师手中接过来的接力棒,原原本本,不折不扣地传下去。
汪健君先生弟子 杨忞
于2009年恩师仙逝十周年之际
(後学刘昂整理录入)

  Υ 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联系我们|【艺术部落】 ( 京公网安备1101140085号  

GMT+8, 2025-1-10 23:17 , Processed in 0.109519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