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站立的中国文字 崛起的民族精神 ——《站立:刘永刚雕塑作品展》在京开幕 今天,旅德艺术家刘永刚终于完成了他长久以来的构想,将他的“站立的文字”一个一个地耸立在中华世纪坛广场。这是迄今为止中国当代雕塑史上份量最重、数量最多、规模最大和展览时间最长的一次广场个人雕塑作品展示。自2008年10月15日持续到11月12日的此次展览,展示了刘永刚的最新艺术成就。在艺术家这次以“站立”为主题所创作的系列作品中,78件大体量、极富视觉冲击力和震撼力的作品与中华世纪坛广场融汇在一起,一方面让观者通过大规模的雕塑陈列感受到作品与空间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也传达了作品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交融,展现出自信、强大、包容的民族精神。 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一直以来都在关注当代艺术的发展,并积极参与中外当代艺术的交流。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也致力于为像刘永刚先生这样的认真、严谨且富有艺术成果的艺术家提供优质的展示平台和专业支持,为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与建设作出积极的贡献。 今天的中华世纪坛广场仿佛成了一张巨大的画纸,78件巨型墨玉石和彩色烤漆钢铁雕塑作品化作了浓墨重彩,像由一只巨手泼洒而出,构成了一幅壮丽而恢弘的画面。这次展览似乎是期待中国“大国崛起”的热情欢呼,也是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的深情抒发。“神州七号”的航天壮举,引发了艺术家对祖国腾飞更豪迈的情思。刘永刚饱含激情地在极短的时间内创作了一件高度6.9米的钢铁雕塑作品。作者为这件作品涂上了鲜红的烤漆,将明亮的五颗五角星庄严地印到了上面,为这次展览添添了一个高亢的音符,她恰像一道灵光,照亮了这次展览的主题。 刘永刚1986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第一工作室,1990年赴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留学,并获得艺术硕士学位。在大学毕业后,刘永刚的艺术创作成就在专业领域内引起了广泛的注意。自1987年,刘永刚连续在全国大展中获奖,成为大家所熟知的画坛新秀。一幅《北萨拉的牧羊女》更是让很多人记住了这位年轻、勤奋而又充满了创造欲望与激情的油画家。后来在纽伦堡美术学院学习期间,刘永刚又因突出的创作成绩获得“达纳”一等奖,引起师生的好评。 然而,这些成就并没有成为刘永刚谋名牟利的“资本”,在艺术领域勇于探索、无所畏惧的刘永刚又开始了漫长的艺术征途。当他在西方经过多年的学习和磨练之后,他发现,无论他接受谁的影响,自身的文化背景都在发挥着作用。这使他自觉地把视点转向对中国文化的重新审视。 站在西方反观东方,使他有了一个更加清晰的视角和明确的意识,深感中国的文字具有非凡的艺术感染力。于是,他开始研究每个历史时期的中国文字和每个华夏民族的文字,研究文字的演变,研究文字的组合,文字形式的变化和形式本身所构成的独立的美,并把这种美提炼出来,进行艺术的再创作。这种对文字的再创造既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又是在原有的基础上的一种创新。 刘永刚从造型的角度对中国文字做出自己独特的阐释。刘永刚对文字的探索,从书写开始,但没有止于平面的书法层面,而是将更多的精力投注到对“字形”、“字象”的体悟中,并从中发现文字的构成因素和视觉力量。他将文字在结构上加以改变,并将它们引入空间,让它们从平面上站立起来,立体地在空间中传达自己的意向,展示自己魅力。他的这种对汉字富有创意的“再造”,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视角,而且对于我们思考中国文字的独特性打开了一条新思路。 著名美术评论家水天中评价刘永刚的作品时充满激情地写到:“伟大的艺术创造都具有连结历史与未来、自然与人文的精神,埃及金字塔、复活节岛的石雕和中国的长城都具有这样的特质。刘永刚以文字为资源的这一组石雕以纪念碑式的昂然气度树立在苍茫大地,将极大地补充近现代中国雕塑所缺乏的文化份量与形式力度。刘永刚的作品使人联想起那些伟大的艺术创造。” 观赏刘永刚的雕塑展览,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站立”的文字,更是一个强盛民族的脊梁!因此,可以说,这次展览是谱写给中国人民在抗震救灾中所表现出的自强不息的大无畏精神的颂歌,是奉献于纪念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的一份赞礼!
【部落卫视-“站立”刘永刚雕塑作品展】视频 http://www.xdsf.com/bbs/thread-13770-1-1.html
雅昌艺术网(合作) http://bbs.artron.net/viewthread ... age%3D1#pid24682606
举报
刘永刚年表 1964年 生于内蒙古额尔古纳左旗根河 1969年 5岁 画《妈妈肖像》 1970年 6岁 画《爸爸坐像》 1971年 7岁 在根河林业一小读书 1972年 8岁 画《天安门》并获学校绘画比赛一等奖 1973年 9岁 结识易建湘 1974年 10岁 临摹连环画《智取威虎山》等 1975年 11岁 根河大火烧掉“宝物箱”和几本临摹的“小人书”以及收藏的毛泽东主席纪念章 1976年 12岁 上初中,在根河林业一中读书,画石膏像,画学校板报《粉碎四人帮》 1977年 13岁 先后结识涂蒙巴图先生和叶立夫先生 1978年 14岁 与易建湘到海拉尔跟从叶立夫先生学习绘画 1979年 15岁 上高中,并在根河文化馆帮助做宣传工作 1980年 16岁 到敖鲁古雅乡创办文化站,结识侯刚老师 1981年 17岁 跟从侯刚老师到鲁迅美术学院学习绘画 1982年 18岁 考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第一工作室,跟从吴小昌老师和同学们到山西云岗石窟、大同煤矿实习、写生 1983年 19岁 作品《岩石的记忆》在中央美术学院陈列馆展出 在中央美术学院举办联展,《老人像》习作留校 1984年 20岁 到山东青岛、烟台、崆峒岛写生考察 作品《崆峒岛》系列在中央美术学院陈列馆展出 1985年 21岁 与孟加拉艺术家法吕克在北京建国饭店举办联展 与李迪前往敦煌、青海、西藏实习写生 作品《鄂拉山的六月》在中央美术学院陈列馆展出并被收藏 创作《飞天》组画 1986年 22岁 结识陈余生先生 与易建湘、袁加、李迪在民族文化宫举办《4人画展》 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获学士学位 1987年 23岁 任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系教师, 任内蒙古美协理事、油画艺委会秘书长 作品《北萨拉的牧羊女》参加《中国首届油画展》并获优等奖 发表论文《视觉艺术的一般见解》等 1988年 24岁 在内蒙古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 1989年 25岁 作品《漂泊的生灵》在中国美术馆参加《中国现代艺术展》 作品《北萨拉的白月》、《神马》、《鄂尔多斯新娘》入选油画、壁画、粉画类参加《第七届全国美展》 1990年 26岁 前往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留学 1991年 27岁 《红树》、《蓝色的礼物》、《北萨拉的牧羊女》、《北萨拉的白月》、《鄂尔多斯 新娘》等诸多作品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上海展览中心、南京美术馆、香港美术馆等展出,同 时在日本,德国,法国,意大利等国展出 在歌德语言学院学习 1992年 28岁 考入德国纽伦堡美术学院学习 在德国特立尔市富通画廊举办个展,到科隆参观现代艺术展 在香港美术馆参加《现代油画》展 1993年 29岁 德国特立尔市艺术画廊举办个展,到慕尼黑参观现代艺术展 1994年 30岁 分别在德国维特-维登和巴登-巴登举办个展,到法兰克福参观现代艺术展 1995年 31岁 在德国英格斯达特讲学并举办个展,到奥地利参观现代艺术展 1996年 32岁 在德国昆斯堡博物馆举办个展,到柏林参观现代艺术展 1997年 33岁 毕业于德国纽伦堡美术学院,获硕士学位 参加德国纽伦堡美术学院一年一度展,作品《十字》获得“达纳一等奖” 1998年 34岁 前往法国、意大利、奥地利等国考察,在德国豪夫画廊举办个展 1999年 35岁 创作立体文字,到各国参观博物馆, 2000年 36岁 创作文字作品,在德国维根斯巴赫举办个展 2001年 37岁 创作文字作品 2002年 38岁 创作文字作品,分别前往北欧和南欧考察 2003年 39岁 回中国寻找石材,制作《爱拥》作品 2004年 40岁 被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聘为客座教授,到杭州考察 2005年 41岁 制作大型组雕作品《站立的文字——爱拥》102件,到柏林参观现代艺术展 在景德镇陶瓷艺术博物馆与范敏祺先生举办陶瓷艺术展 作品《北萨拉的牧羊女》参加《大河上下1976—2005油画回顾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展出 被景德镇陶瓷文化研究所聘为艺术顾问 分别到陕西、四川、云南考察 2006年 42岁 被内蒙古书法家协会聘为视觉艺术顾问 在家乡根河举行个人大型雕塑作品《爱拥》捐赠仪式 出版《刘永刚艺术——爱拥》作品集 在德国柏林德意志联邦银行举办个人作品展 分别到新加坡、泰国、实地考察 2007年 43岁 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以“站立的文字”为主题的雕塑绘画作品展并出版画集 在德国柏林夏达姆画廊举办个人展 参加北京当代艺术馆《连 · 接》展 到香港、澳门、台湾参观现代艺术展 作品《站立的文字——爱拥》被中国驻柏林大使馆矗立在柏林克林格惠夫大街(Klinghofer str.)中国文化中心门前 100件《爱拥》系列作品由鄂尔多斯市收藏 2008年 44岁 参加澳门艺术博物馆《中国抽象艺术展》 参加《2008年中国当代艺术文献展》(北京墙美术馆、歌华艺术中心) 在美国PREVIEWS画廊举办《刘永刚作品展》 参加《“活着的中国园林”中德文化交流展》 (德国德里斯顿美术馆) 参加《中国首届雕塑展》(厦门园博园) 参加第三届杭州国际雕塑《生活品质》邀请展 参加《意大利威尼斯第十一届国际雕塑艺术开放展》 参加《第四届宋庄艺术节——“众声喧哗”公共雕塑展》 参加中国油画学会主办《开拓与融合——中国油画展》(中国美术馆) 参加《金属声音——中国雕塑学会第一届学术邀请展》(798艺术区文化创意广场) 在北京世纪坛举办个人作品展《站立——刘永刚雕塑作品展》 出版《刘永刚 · 雕塑》画集 到山东、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广东实地考察
与世界有关 更与自己有关 范迪安-中国美术馆馆长 中国艺术发展到21世纪,国内的美术界乃至世界艺术界都在重新观察中国艺术的发展路线或者艺术家创作的文化特征。 在20世纪,中国艺术主要受到西方艺术各种流派的影响。刘永刚作为20世纪80年代成长起来的中国艺术家,也生活在这样的背景下。但是一个艺术家如果他在内心或者思想上有着超越自我的局限、同时也超越文化的条件局限的话,他就会不断地去探索,去探索自己个人语言、个人风格的确立,同时更重要的是,去探索自己作品中中国文化的品格和内涵。所以刘永刚的这个展览是很让我们美术界熟悉他和不熟悉他的人都非常吃惊的。因为他的展览展现了一种非常有文化自主性、文化自觉的一条艺术方向。 我们都知道,作为当代艺术,他的难度在于既要在语言风格上确立起自己的个性面貌,又一定要在文化的针对性或者说文化的内涵上体现今天艺术家的思考,特别是一种对于文化价值的思考。刘永刚的这组作品无论是绘画还是雕塑,它们是个综合体,能够很好地反映刘永刚这样的探索。 作为展览主干的《站立的文字》既可以说是一组雕塑,也可以说是一种带有观念的当代艺术形式,特别是它适合于作为独立的作品去欣赏,也能够走进公共空间,作为大型的公共艺术来确立。所以它给人的视觉感受是非常新颖的。所以我自己很多次去走进这个展厅,去琢磨永刚的艺术的特征,我也听到美术界和普通观众朋友对这个展览的好评。 我想一个艺术家在当代条件下的创造总是要取用不同的资源,今天的艺术可以说很容易,因为资源很多;但是今天的艺术也非常难,难就难在寻找什么样的资源、进行怎么样的转换和创造,使一种资源变成一种创造的成果,我觉得永刚是花了非常多的时间去琢磨这个问题。 刘永刚的艺术经历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就是他先是在国内学习,然后去德国做了很多年的艺术交流,所以他对中国和西方两个方面的现代艺术是很了解的。很有意思的是,他越在西方待得时间长,他就越是怀想自己的本土文化,特别是传统文化,因为他看得多了,交流得多了,他就发现,作为中国艺术家必须拿出自己的有文化支撑的内容来形成自己的艺术面貌。而不是简单地向别人的风格学一点,在自己的传统里面找一点,做一个简单的嫁接,他不是这样的。所以,他的作品从绘画一路走过来,他是吸收了西方表现主义的传统特别是现代派里面的表现主义,还加上抽象因素,但是这个因素还不够,所以他就从中国的文字传统中找到了一种新的资源,把文字传统和现代的感受、特别是现代人所需要的亲近自然、讲求和谐的追求作为艺术表达的目标。所以我看的作品有好几个特征是相互关联的,比如他利用文字,但是这个文字不是一般可读的文字,而是用文字的符号、形象作为一个前提,在这里他表达的是一个一个主题,他表达的都是有主题的文字。无论是绘画还是雕塑,他表达的是有主题的文字。 此外,刘永刚使用的材质都是大量的石头,他把文字立起来,和文字的碑联系在一起,或者把纪念碑的形式和文字放在一起,就很大地增强了文字的力量或文字形象的力量。所以我非常欣赏这个展览的题目叫《站立的文字》。 我理解站立的文字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文字作为一种形象站立起来了,可以放在各种空间里;另外一方面作为中国文化很重要的标识或很重要符号的文字站立起来,这有一种中国文化的信心或信念在坚强地挺立起来。所以我觉得他的这批创作真是给人以很大的感染和震撼,还不仅仅是一些视觉形式的新奇和新鲜。 所以这就提出一个问题,中国的艺术家如果能够从自己的传统资源中找到能够作为转换的因素,再加上自己对当代艺术任务的认识,他就能够创造出这个时代具有中国文化特征的好的作品。 我陪同很多国外博物馆的馆长和很多艺术界的朋友,看了《美国艺术300年》展览后,再看刘永刚的展览,大家的评价都非常强烈,都觉得这个展览让他们看到了中国艺术家在走自己的道路。尽管今天是个全球化时代,彼此之间的艺术样式和风格很容易接近,但是刘永刚的作品是他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从国内到西方、然后又回归国内穿越文化界限的艺术道路。所以很多朋友在看到刘永刚的展览,又了解他的艺术历程的时候都非常有兴趣,从中看到了中国艺术自己正在走的一条道路,它与世界有关,但它更与自己有关。 (根据在中国美术馆谈话录音整理)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手机版|联系我们|【艺术部落】 ( 京公网安备1101140085号 )
GMT+8, 2024-12-27 17:46 , Processed in 0.114563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