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部落】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2519|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宇烈:佛教的最高境界—涅盘】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6-17 11:09:4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主题:“佛教的最高境界——涅盘”
  时间:2006年11月4日上午
  地点:昌平随园国学会所  

  主持人傅桦:各位来宾、各位朋友大家上午好!欢迎大家来到优雅别致的随园,来到我们“中国商界精英国学文化之旅”。昨天北大的李中华教授为我们主讲了迎接中华文明的复兴,我们谈到文明的断层,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同时谈到人类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关系,谈到中华文明与企业文化的重建,如何通过东方古老文化的文明,修复人类与自然、历史、社会的危机呢?

  今天我们请来了北京大学著名教授楼宇烈先生(掌声),楼宇烈先生将为大家主讲“佛教的最高境界——涅盘”,下面请苏彤先生为我们介绍楼宇烈先生的情况。

  苏彤:经过昨天一天的课程,我们在国学殿堂里面开始了新的历程,这个新的历程对我们每个人都会有帮助,今天我们请来的楼先生,我在网上搜索了一下,楼先生无论是著述还是言论在网上都是扑面而来。我打了几篇文章,用最小的字号就已经看不过来了,所以我们今天能够亲耳聆听楼先生的教诲,尤其是破除我们对佛学的智障,是非常宝贵的机会。

  昨天傅桦先生已经介绍过了,我现在把楼先生的背景给我们学员和同仁简单介绍一下。楼先生是1955年考入北大的哲学系,师从我们哲学大师冯友兰先生,他多年对国学研究,对这门学术、宗教、道法有深厚的感情,所以他在国学智慧、慈悲精神的感召下,用不同的视角观看这个世界。这点非常重要,我们能够跟他的视角换一个眼光,所以在国学的真谛中感悟人生,思考构建人生,佛教感悟社会人生。下面我们用最热烈的掌声欢迎楼老师。


楼宇烈:今天我们讲的题目是佛教的最高境界——涅槃。这个题目应该从佛教最基本的东西谈起。在谈佛教的时候,我们平时接触的社会上面所看到的佛教的情况跟我今天要讲的可能不是完全能够对应的。我们平时看到的社会中间的寺庙,有很多的信众、烧香、磕头、许愿、还愿这样的情况。同时我们对佛教有很多很多的疑问。去拜佛都是为了要求得一种对自己的利益,中国的宗教信仰跟西方的宗教信仰有很大的不同,中国的宗教信仰功利性很强,不一定信佛、信道或者信基督教,无所谓,哪个教能给我带来福报,我就信哪个教。中国人见庙就烧香,见神就磕头。还有一种认为佛教是有神论,庙里面有很多的佛,所以拜他们可以为自己获得利益。所以中国人本质上不讲神。

也有人说佛教讲因果报应,前世做了孽,所以今世是这样,所以佛教是命定论,宿命论,无法改变。很多人做很多善事,也是今生做点好的事情,种点好的因,来世有点好报。也有人说佛教是消极的,出世的,逃避社会责任的,佛家不管家里的事,逃避责任。

这样一些认识是我们平常经常会接触到的。也有的人信佛,是为了求得个人的解脱,解脱什么呢?解脱烦恼,解脱痛苦,解脱生死,超度轮回。有的人信佛教是求得来生的福报。有的信佛教是为了求神保佑自己,是求现实的福报,不是来世的福报。这种情况很多,很多人到寺庙里面去,是为了求得现实的福报。有的人到寺庙里面去是为了获得神通,可以看破别人的命运,可以听到很远地方的声音等等。这样一些看法,这样一些认识其实都存在着对佛教的误解。刚才我讲到的这些都是误解。

我们要了解佛教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宗教。我们都知道,佛教并不是中国的特产,而是从国外传进来的,从古印度传进来的,古印度的地理位置要比现在大得多。佛的诞生地,佛祖释迦牟尼就是诞生在现在的尼泊尔地区,位于古代的印度,所以我们讲佛教是从印度传进来的。

但是它到了中国以后,跟中国的本土文化,从发生冲突到以后结合在一起,它成了中国文化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所以现在的人根本感觉不到佛教是从印度传过来的,都会认为它是中国的一个宗教,而且跟中国的整体文化非常相吻合的,非常相协调的宗教。

所以中国从唐代开始就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三足鼎立的三只脚,就是儒释道——儒家、佛教和道教三足并立的文化格局。而且这三种格局有它自己侧重的功能,可以这样讲:

以儒治国,以道治身,以佛治心

儒家有治国的道理,用它来治国,这是儒家本质的东西,因为从中国传统文化来讲,儒家是中国一个治国的理念。我们追求一个什么样的社会,要变成一个什么样的国家,这个理念主要来自儒家。另外,还有历代有各种各种的制度也根据儒家来制度,这没有问题。但这也并不是说儒家没有治身、治心的功能,我们也常常用儒家的伦理道德来修养身心。

道家讲修身,追求长生不死,养生,这是到家的特色,寻求长生不死、成仙。仙不是死人做的,仙是山人组合,所以它追求长生不死。说道家完全养生也不是。中国认为治身的道理是可以用到治国上去。道家怎么产生养生的?就是取得我们身体里面的阴阳平衡,中医一个根本的核心就是摆平你身体里面的阴阳。这也有治国的意义,如果国家各种势力不平衡,比如说国家两极分化了,那这个国家就麻烦了。我们也用自身的道理去理解,也包括道法自然、无为而治,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思想。

佛治心,就是指佛教的特点是治你的心。因为佛教认为,人一切的问题、烦恼、痛苦从哪儿来,就是从你心里面来的,人有贪心,嗔心,痴心。所以佛教里面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这个,所以能治心。治心的方法是不是可以同样用来养生,这没有问题。是不是同样可以来治国呢?我们有讲世界和平从心开始。我们说它的侧重点是治国、治身、治心,但是在中国的文化中间,治国、治身、治心不是打通的,不是只能用这个,我们现在的比较习惯,是这个东西只能做什么用,什么东西只能做什么用,而不能把它贯通起来。

所以我们现在的人很缺乏想象力,缺乏联想力,这在古代就麻烦了,孔子讲我们有一个成语叫举一反三,这就来自孔子的话里来的,孔子说“不奋不启,不悱不发,举一反隅,举一隅不以三隅反,择不复也”。我告诉你这个角是这样的,你马上能够联想出来其它三个角是怎样的,举一隅,比如说你就知道举一隅,你不知道反三的话,我再教你,孺子不可教也。所以要有一种贯通的联想。

我刚才讲了佛教是在印度诞生的,在佛教创立公元前的6世纪,那时候跟中国老子、孔子的时代差不多,佛教的创立在当时的印度反对正统的印度宗教叫婆罗门教,也就是现在发展的印度教,印度教在世界上的影响也是很大的,就是到现在印度教徒也是在所有的宗教信徒里面占第三位。

世界有几大宗教,信徒人士最多的是基督教,基督宗教里面包含了三个大的派别,一个就是天主教,我们也称为基督旧教。还有就是我们讲的基督教,其实这个基督教应该叫做基督新教,因为他是欧洲宗教改革以后出现的新教。还有一大块是东正教,就是东欧国家和俄罗斯信的教。这个教在东北黑龙江地区也有一些东正教。第二大宗教是伊斯兰教,因为现在东欧国家、中亚地区,包括很多南亚地区都有大量的伊斯兰教的信徒,把原来信佛教的地区都变成了伊斯兰教信仰的地区。比如说大家前几年听说过的阿富汗,原来阿富汗是佛教国家,现在是完全的伊斯兰教国家。第三大佛教是印度教,印度教是原来的印度婆罗门教发展而来的,从南亚地区、东南亚地区有大量这样的教。吴哥窟是全世界著名的文化遗产,其实吴哥窟最早是印度教的圣地,大量的建筑是印度教的圣地,后来大量的信徒到了吴哥窟,所以才有佛教的因素。

佛教在世界宗教占了第四位。从这点来看,佛教的发展也是非常之快,在欧美、澳大利亚这几个大洲,佛教都很迅速的发展。现在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中国东方面孔的和尚,也可以看到很多高鼻子、蓝眼睛的和尚。在印度当时政府是反对婆罗门教的,认为婆罗门教是信仰梵天。所以印度对种姓还有相当大的影响,四种种姓人地位是截然不同的,婆罗门教是第一名的,第二是刹帝利,第三是吠舍,吠舍是商人,第四种是首陀罗,也就是奴隶。这种等级制度之间非常严格,而且相互不能通婚,一直到现在对印度影响还是非常之深的。当时释迦牟尼出生在一个刹帝利的家庭,就是出生在国王的家庭,当时印度由许许多多小的国家组成,他是一个国家的王子,他看到婆罗门教存在种姓的不平等,再一个有至高无上的梵天主宰一切,他就要反对,他建立一个佛教就是要强调一切事物都是有因果关系的。

这个因不在外面,而是在每一个事物的自身,每一个事都是有因有果的,但是这个因并不在外面。所以他说一切事物都要明白它的因果关系。作为一个生命体来讲,都要进行有情,有情众生是由各种因缘际会构成在一起的。有那些因呢?就是身、口、业(音,指脑子),就是你的行为、言论、思想就种了下业,就是你的因。有了条件以后,就像种子一样,有了这个种子没有适合的阳光、空气、水分当然就不可能发芽,所以因是你自己造成的,但是条件一适合的以后,就会发芽、生长,就会结成果子。所以我们说业报业报,业就是因,报就是果。

所以因有时间上的可以用,也有空间上的联系。因有前后的时间联系,空间上的联系是指条件要相互联接在一起才会有果。这反映了一切事物有联系的理论。当时也有很多印度人认为事情就是这样的,没有什么原因好讲,这也不对,现象的发生总是有原因的,这个原因不是总在外面的,所以佛教有两种说法,一个是无因论,一个叫外因论。这是错误的。这跟当时正统的宗教思想可以说是冲突的。我们可以说佛教在印度当时的文化当中是逆转的事情。佛教和婆罗门教之间也有冲突,冲突的同时也相互吸收,婆罗门教认为可以把他丰富教义理论的吸收进来了,发展成后面的婆罗门教。但是佛教本身也发生的很多的变化,如果说婆罗门教梵天产生一切,决定一切的说法,那么佛教是一种无神论。其实佛教无神论性质一直保存着,但是后来在佛教受婆罗门教影响里面也说神的崇拜。“佛”这个字的意思里面,梵文里面的佛是觉者(Buda),就是觉悟了的人。释迦牟尼是佛教的创立者,可以说他觉悟了真理。那就是一切现象都是因缘际会而成的。如果我们把这些因缘发生变化以后,这些现象也就会随之发生变化。只有他一个人被称为觉者,其它学习佛法的人只能达到罗汉的果子,我们现在很多庙里面都可以看到罗汉。

罗汉也是一种觉悟的人,但是罗汉的意思表示是他已经能够离脱种种欲求。脱离红尘世界自己去流浪,所以罗汉是离欲的人。“佛”就是指释迦牟尼,其它达到的人就是罗汉。其他的听了佛法,听了缘起的道理,因果的道理获得了解脱,这在原始的佛教里面又称为突觉乘(音),自己觉悟了,罗汉都是听了佛祖的说法就觉悟了。后来印度的发展经历了一定的阶段,在公元一世纪的前后,因为佛已经去世400、500年了,人们对佛开始有不同的理解,所以佛教就开始分裂。现在发展成了一个大乘佛教,大乘佛教出来之后,就把其它的佛教称之为小乘佛教。大乘佛教就像大车,我不仅可以坐我自己,还可以把其它佛教带到彼岸去。小乘是指车很小,只能坐自己,是只能解脱自己的人。还有一些部派,比如说上坐派佛教还没有消失,现在在东南亚看到的佛教就是这支的,像泰国的,缅甸的,柬埔寨的,斯里兰卡的,这些都是佛教的利益体,后来被称为小乘的,但是我们当时不这么称它。我们称它为南传佛家,或者称为上坐部佛教或者称为巴厘语(音)国家。

现在南传佛教也发生很多变化了,不能说南传佛教就是个人的解脱,南传佛教也发扬了佛教的慈悲精神,同样也是为了解救终生的。佛教从大乘佛教兴起的时候,同时佛教也传入了中国,在公元1世纪前后。关于传入时间有不同的说法,大概在公元6世纪前后的时间。东汉的时候,明帝有一天晚上做了一个梦,梦见他到西方,有一个金色的神仙跟他交流。第二天早上他跟大仙交流,大仙就告诉他,西方有一个佛。所以汉明帝就派了两个使臣去学经。后来两个使臣带着印度的诗人带着一匹白马和诗经回来了。这是公元6世纪的时间。

一般人认为在公元前2年,当时已经有从印度僧人,就给我们一般人传递浮屠经,所以就认为是这个时候,佛教传入了中国了。我们在公元1998年的时候,曾经举行过佛教传入中国两千年的纪念活动。所以佛教传入中国已经有2000多年了。由于佛教是正统思潮的异端,而且不断受到婆罗门教的影响,不断的在改变,所以发展到了12世纪的时候,在印度可以说佛教已经失去了它的独立性和独特性,完全婆罗门教化了。

在印度来讲从公元6世纪开始,佛教就走向了异教,这是婆罗门教发展后期的一个形态。在12世纪末的时候,佛教独立的色彩已经很少了。再加上印度教不断扩充,所以到13世纪初佛教在印度就绝迹了,消亡了。我们现在在印度看到的佛教都是18世纪以后,重新在斯里兰卡传回去的。所以现在佛教对印度的影响极小极小,现在对印度影响最大的是印度教和锡克教(伊斯兰教)。佛教刚进中国的时候也遇到很多的问题,包括环境的问题,也有很多的冲突。什么冲突呢?首先在礼仪上面,他跟中国国家儒家思想发生了很多的冲突,家讲要孝顺父母,忠于君主。佛教是不理家事,更不理国事,这就跟儒教有很大的冲突。既然不顾家事,不理国事是不是该要拜父母、拜君主的?所以这是在向中国的本土文化妥协的,所以佛教进入中国之后,佛家人见了父母要跪拜,见了君主也要跪拜。所以出家人见到很高的僧人也要跪拜。另外出家人要剃头,这跟中国的观念也有冲突,中国人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所以头发是不能随便剃掉的。除了这些冲突之外还有理论上的冲突,碰到最大的问题就是因果报应。佛教的因果报应和中国传统的因果报应是非常不同的,中国人有因果报应,但是跟佛教非常不一样,刚才讲了,佛教的因果报应是你所做的事造成了这样的因所以就有这样的果报。所以是自作自受,佛教讲一切都是自作自受。

中国的因果报应是父母子女之间的因果报应,或者是祖先跟后代的报应。不是个人的。因为中国的传统思想里面,个体的生命是有生就有死的,不可能再转生的。它的生命延续体现在哪里?就是体现在子女身上。所以中国人特别重视“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为什么?因为后就是他生命的延续。这种生命延续的观念就是说父母既得,子女可以享受。

积善之家,必有余幸,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所以中国很容易有一种观念,父债子还,所以他欠下的债你可以去还。这样的事你到印度去讲,到西方去讲,人家觉得这根本没有道理,我是我,他是他。所以这个观念冲突很大。当然,后来中国也接受了。既要受父母的影响,也要受自己的影响,两重因果。印度人、美国人认为只要是他自己就行的。中国人既要自作自受也要承担,不但要获得父母的阴德也要承受。这有一个内在的契合点。佛教讲了一切都是你自作自受的。那么你要超脱,靠别人也是不行的,因为“因”是你自己造的,所以你要结果这些问题只有你自己去改变这个因,解脱只能靠你自己,不能靠任何别人。当然更不要说靠佛,靠佛也没有用。你是自作自受,自信自度。

所以佛教本质上来讲是依靠自己的智慧和毅力来获得自我解脱的宗教。这跟中国儒家思想是不一样的,道家最终尊重每一个人的个性。道家反对用各种方式,人的个性要自己去调整最适合个性表现的情况。儒家也是强调人必须要不断地提升自我,道德上面的一种超越。所以本土的儒家、道家的思想也都是强调个人自我修养,通过自我的修养来达到人生最理想的境界。这跟佛教倡导的以自己的智慧和毅力求得解脱的关系。所以在中国佛教没有被排斥,而且被接受,在中国被生根开花而且结了果。13世纪初佛教在印度流传到现在不到2000年,但是佛教从公元2世纪传入到中国超过2000年,到现在还在继续流传发展,这个原因是因为他和中国本土文化有一种内在联系,他们不排斥,有这个土壤。

佛教的教义理论可以用简单的两个字概括,一个是“苦”一个是“空”。佛教认为一个生命体,在生死中间不断轮转的话,那么他的痛苦是不会中断的,烦恼也不会中断的,永远生活在痛苦当中,这是佛教的一种人生观或者生命观。佛教讲的“有情众生”,不仅仅是人,还包括动物。敦煌里面的天也是指六道中的一种人。这个天是生活在精神世界里面的,虽然它的形体还没有完全脱掉,但是并没有像我们凡人那样有很多的贪欲,有很多肉体上的追求。天下来就是我们人类。人既有肉体,也有精神,肉体有肉体的追求、欲望,精神有精神的追求、欲望。所以人有很多的追求。

还有一种叫阿修罗,阿修罗是在天和人之间的,非天非人的一种状态。这是“六道”里面三个比较好的,还有三个是坏的,一个是畜生,还有一个是恶鬼,还有一个是地狱。所以天不是指场所,也是一种生命体、状态,或者说是一种生命的状态。

你有生命就会在六道里面轮转。所以佛教讲一切皆苦。生、老、病、死四种就是这种。佛陀为什么要出家,为什么要剃头,就是看到了人的生老病死,老了,走不动,衣食无着。除了生老病死还有四种,就是爱别离。别离也是很痛苦的,人要有一个东西突然没了也会痛苦,所以爱别离了也会苦。

除了爱别离还有怨憎会,你不喜欢的东西天天放在你这里也是一种苦。还有一种是求不得苦,想要的东西得不到。

还有一种是五蕴——色、受、想、行、识,这是佛教的概念,就是任何东西是由五个方面汇合而成的,五蕴就是指色,颜色的色,是指物质性方面的东西。还有接受的受,想是想什么东西,行是行动的行,识是认识的识。人整天被物质、精神的追求折磨的不得安宁。生老病死及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蕴(五阴炽盛)这八苦中间包围着。所以佛教讲生命是一个苦的现象。这个苦就是人们有一种贪欲,有一种怨憎,有一种嗔。就是欲贪嗔。嗔就是攀比、怨恨。我慢(音)就是自己觉得自己了不起,就会看不起别人,就会嫉妒别人,或者就会感觉到别人老是看不到自己的能耐。我的能耐比他大,为什么别人的地位会比我高呢?这就是嗔心。

还有痴,就是愚痴,愚不是笨,而是认识问题的错误。还有我们常常用的无名,无名之火,就是莫名其妙地发火。佛教里面的无名就是这个意思,无名就是颠倒妄想,事物本来是这样的,但是颠倒去想,本来不应该去这样想的,但是偏偏要这样想。这三个问题最根本的问题就是颠倒的问题。

这个无名是怎么回事呢?就是让你看不清这个事物的本来面目,这个事物的本来面目是怎样的呢?那就是佛教里面所讲的“空”。这跟我们日常认为的空就是空空荡荡是不一样的。“空”(佛教)就是不存在。空是指一切的事物都是因缘聚合而有的。既然因缘聚合而有,那么这个现象就没有了。缘聚而有,缘散而无。

既然是这样,任何东西都不是永恒的。也就是没有他的恒常性。如果放在整个宇宙中看,一切的现象都是刹那生灭的。刹那是佛教里面的专有名词而且是梵文的音译,是描述一个时间最短最短的词。一个事物有聚就有散,既然有聚就有散,那它就不是恒常,放在大范围看,一切事物都不是恒常的,都会生生灭灭。这是事物的无常性。这也在我们口头上讲“无常”。既然无常,事物就没有它的独立性,它是由因缘聚合而成的,所以它没有独立性,没有独立的自信他是什么。比如说我是什么。我是五蕴聚合,我一丧了以后就什么都没有了。五蕴消散了当然就没有了,就没有独立的主体性。在佛教上就叫“无我”。这个事既然既是无我,又是无常,那么我们还这么执著干什么?所以看破看破就是指这个,透过这个现象看这个事物本来的面貌,是无常的,也是无我的,无常和无我是佛教最根本的标志。

佛教有三个法印。三法印就是佛教的三个标志。

第一,诸行无常,现就是现象。佛教里面把它叫现行。它的表现是对的,没有现行的东西佛教里面叫种子,种子条件合适了就变成现行。生命无常,像草木、房子都是无常的。

第二,诸法无我。就是诸法没有一个独立的自己。

第三,是涅槃寂静。这是佛教对世界本质的一个认识,世界是无我、无常的。后面是佛教的追求就是涅槃寂静,所谓涅槃寂静,涅槃就是寂静,涅槃是音译,寂静是义译。

寂静就是当看清这个事物的现象是了解的,是无我的,所以你对现象就没有执著心,所以心态就平静了。所以佛教追求的就是这样一种境界。你对各个现象不产生分别心,比如说我这个是不好的,你那个是好的,我就要想办法让自己这个变成好的,让别人那个变成坏的。这就不是无我心了。周代经常在青铜器、鼎上刻上铭文,写着“子子孙孙永保”,但是并不可能永保的。

佛教里面说无常、无我,就是世界这个现象的本质是这样,但是并不是空就把所有的现象世界给否定了,这个现象世界是暂存的,是暂时存在,也是一个表面存在的,但还是存在的。所以佛教不是否定现象,不是把空,我们也叫无,现象我们也可以称之为有,把无和有不是截然对立起来,不离无讲有,不离有讲无,也可以叫亦有亦无,非有非无。这就让佛教理论更加完备。

刚才那位先生跟我讲到他家里墙上挂着心经,心经里面也讲了这样的道理,红楼梦里面也讲到“色不亦空,空不亦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红楼讲这个话是讲的对女色的沉迷,这个色是好色。佛教讲的色不是这个色,佛教讲的色就是讲的现象世界。佛教里面讲的色是有质地的东西,比如说这个东西放在这儿,光线透不过去,所以我们就看到这个形象来,这个形象不光光包括颜色、形状,声音也是色,广义上面来讲是这样的,狭义来讲是指你眼睛里面所看到的形形色色的东西。广义上面的东西是指包括一切现象,包括声、色、香(闻到的)、味(尝到的)、触(摸到的)。比较难理解的可能就是这句话“色不亦空,空不亦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大乘讲“空有不二”,就是刚才讲的“色不亦空,空不亦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为什么这样讲,就是我们既要承认我们看到的现象的存在,同时这个现象是暂时的,不是有独立性的。这个空不是没有的以后才空,而是存在的本质没有独立的自信和不恒常的。所以首先要搞清这样的概念。一个意思,我们不是说要避开这个现象世界,去追求我们理想中间的空的世界。空在佛教里面也叫清净,我们不是追求佛教的世界,而是追求清净的世界。那么你要追求涅槃的世界是什么?那些念佛的人希望将来他可以往升西方极乐世界。就是把西方极乐世界看成是我们现在这个世界的另外一个世界。比如说这是山,将来我可以到那个世界,那个世界是一个清净的世界,错了。

按照刚才空有不二的思想,这个清净的世界就是不二的世界,这个山就在你心中,你的心清净了你的世界也就清净了。大乘佛教的世界有一个词叫觉悟,也就是佛教里面讲的菩提,就是觉悟者。佛教里面讲的教义就是以人为本,你能不能成佛在你自己,你是一个凡人,佛就存在你的迷悟之间,迷的时候就是众生,悟了就是佛。

从中国的禅宗思想来讲,强调不离世间觉(音),中国传统佛教最强调要“面对现实,活在当下”。所以佛也好,禅也好不是离我们非常遥远的,不是我们将来去世了我们到哪儿去,也不是我们将来正道了以后生活到哪个地方去。就是在你这个现世中间,你一生中间能否达到佛的境界。

很多人总是想西方极乐世界。东方人总想我将来能不能到西方去,那么西方人往哪儿去?所以佛就在你心中,跟你的现实生活是密切相关的。所以禅宗的祖师们就讲禅是什么?禅就是追求佛教最根本的境界就是涅槃的境界。就是你的本分事,你做什么事就把它做好。所以我们说你真正悟进了禅以后,你就会产生像佛一样的无量的欢喜、喜悦,佛教里面讲法喜充满,心中充满了欢喜。认识到这点可以为你一生做好事情。

所以大乘佛教根本概念就是慈悲。慈就是给你一个概念,悲就是把你一生从苦难中拯救出来。予乐拔苦(音),慈悲就是自己觉悟。大乘佛教讲悲智双用,慈悲是帮助他人超脱生死,所以大乘佛教讲自觉觉他,自度度人,用现在的话讲就是“觉悟人生,奉献人生”。

慈悲做人,智慧做事

我也常常跟人讲,要慈悲做人,智慧做事,做人要有慈悲心,做事要有智慧。有人讲有了佛法就有了办法,我说这个办法就是因为你掌握了佛教的智慧。佛教的指挥叫般(bo)若,我们经常讲金刚般若般若弥经,金刚就是到彼岸,般若般若就是智慧,意思是用智慧到达彼岸。

佛教里面看事物不是分别对待,所以佛教里面充满了辩证的组合。如果把事情不同截然的对立,那就会形而上的思想,佛教里面讲任何事情都是不是相互对立的,都是相互关联的。比如说我们这件衣服脏了,为什么脏了,就是因为有一件干净的衣服跟它做比较,如果我们今天都把脏衣服洗得干干净净的话,没有比较的话,那么既不能说肮脏,也不能说干净,因为肮脏的概念和干净的概念是对比而言的,没有肮脏就没有干净,没有干净就没有肮脏。所以我们不能只说脏,也不能只说干净,一切事情都是相对的。既然是相对的,我们就不能落在一边,落在一边就是边界。所以佛教强调中道的思想,既不落于这一边也不落于那一边,光有一边还不行,要把两者结合起来。佛教里面讲不二,就是唯一的意思,事物不是对立的,就像空和色一样,离开色无法讲空,离开空无法讲色,这就是不二。中道就是防止你思想走极端,不二思想又把这两个东西互通起来。佛教为什么讲不二,就是缘起,任何事物都是有原因的,事物都是有结果的,没有这个原因就没有结果。我们今天见面就是有缘的,我们办成每一件事情都要有缘才能办起来,中国人讲天时地利人和,天时地利就是缘,没有缘什么事情也办不成。

所以如果我们能认识到佛教这样的思想,任何事情都是因缘而有的,因缘而成的,只有这些的道理,我想我们就会非常珍惜这个“缘”。我们常常讲有缘要惜缘,无缘我们要架构这个缘,或者叫“造缘”。只有有缘我们事情才能办成,才能办好。事物都不是孤立的。所以一个企业的成功一定是他的上游跟下游搞的非常好,他才会非常成功,而不是通过个人努力就能把事情办好了,你不给上游一定利润空间,不给下游一定的利润空间,只想我自己办好了就成了,办不成的。所以无缘要造缘,有缘要惜缘。缘是非常有效、非常现实的。所以佛教是不脱离现实的,我们认为逃避了就可以解决,那是不行的。

中国人都讲,你如果心不净的话,再到深山老林也还是动荡不安的,还是烦恼不断的。如果你把心静下来,再繁华的地方也不会动摇你的心。所以最关键的是你的心,如果你的心想脱离烦恼去清净,实际上就等于跳出烦恼的牢笼,把自己关到清净的牢笼里面。一样的。所以佛教讲无所失,大家听的人也无所得。因为你所得了以后,把它变成一个条条框框,又把自己缩进去了。所以佛法破知得(音)是最彻底的,佛里面有8万4千法门都是方便法,都是让你获得解脱的方法,没有定法,说这个法是万能的。也不是让你得到一个法,什么事情都可以解决了,没有那么简单,需要你自己动脑筋去转化。

有人说你能不能跟我讲佛法跟经营管理,我说如果他懂这个方法,自己就可以领悟出来,我讲的只是我的方法,我讲的方法并不一定适合你,如果你把我的法拿给你用,就可能会带给你坏处。所以法无定法。如果大家看《金刚经》,《金刚经》上面说“佛无定法可说”,一切法都是给你提供方便的,都是给一个工具,都是让你从这儿渡到那儿的工具,到了那儿就要放弃,就像一条船一样,把你渡过去了,可是你不从船上走到岸上去,那么你永远到不了彼岸。

法无定法,因人而宜,因事而宜,你如果想找一个方法解决你的问题,有一种方法可以解决一切问题,那么你肯定是一个愚蠢的人,肯定是一个懒人,不愿意动脑筋的人,而佛教是要启发你的智慧,调动你的智慧,让你自己求得适合你自己的方法。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佛教里面最排斥简单的东西拿来就用,最讨厌模仿,最强调创造性,什么东西都要靠你自己去解决,你自己不动脑筋,那么别人怎么也帮不了你。

有这样的故事,有一个学禅的人,学佛好多年了,老是没有觉悟,这时候师傅派他出差了,回到宿舍他就非常苦恼,我那么多年没有体悟,现在派我到那么远的地方出差,这不耽误我好几个月的修炼吗?同屋的师兄弟就说,这样吧,我也跟师傅讲,让师傅陪着我一样出差,路上所有的事情我都可以给你办,你腾出时间自己好好学习。他听了很高兴,说好谢谢,但是我首先要跟你说明,这一路上一些事情我可以帮你办,但是有些事情我不能帮你办。你饿了我不能帮你吃,你冷了我不能穿衣服,你拉屎撒尿我不能帮你拉屎撒尿。这个人就明白了,所有一切还是要自己,靠别人是不行的。

还有一个故事,有一个小偷,偷的功夫很好,但是越来越老了,他有一个儿子,儿子靠他老子偷来的东西过着很好的生活,但是他也说父亲手脚越来越不灵活了,他以后该怎么办呢?他就跟他父亲说你能不能教我一点本事,将来可以去谋生,老子一听说好,你今天晚上就跟我去偷吧。晚上就跟他去了,到了一个大户人家,来到一个非常大的厅里面,看到一个非常大的柜子,他就把盖一掀,让他儿子进去,结果他父亲就把盖子放下走人了,他儿子非常生气,本来你要让我跟你学东西,结果把我关在里面,让人家抓到怎么办?后来有一天他就想到一个主意。就学老鼠咬东西。结果这户人家就说今晚老鼠怎么这么多?就起来打老鼠,当把柜子打开的话,他一下就跑了出来,把人家的灯笼都踢翻了,跑掉了。人家就跟着追,这个儿子跑到一个死胡同,胡同里有一个井,井旁边有一个大石头,他就拿着大石头投到了井里了,发出很大的声音,这家人过来一看,这是一个死胡同,而且有一个大井,而且听到很大的声音,就以为这个人跳井了。这个儿子跑到家就埋怨父亲,父亲说那你怎么回来了?你好了,已经学会了,饿不死了。这个意思是如果你不会灵机应变的话,事情是做不成的。禅宗的意思什么事情都要你自己想办法,来找到出路。

佛教还要求你怎么样才能做好,要有一颗平常心,刚才讲了,你真正把它空掉了,采得能有一颗平常心,如果你不能把它空掉,不认识事物的本来面貌,不加以分别,就不会有一颗平常心,就不知道你我好坏。平常心就是用什么都不去计较,用现在的话讲就是达到了共荣,佛教里不说法,八风吹不动,什么是八风?利衰、毁誉、讥嗔、苦热,八风中的利衰,利就是兴旺,不管怎么样衰落或者兴旺都不受打击或者扬扬得意。

有一天苏轼到庙宇里面去参观,看到庙宇里面大殿非常庄严就谢了一首诗,既首天东天,佛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他写了之后很得意,让一个小时尚给他师傅,一会儿他师傅回来了,小时尚给他了之后,佛印禅师写了之后就说“放屁”。苏东坡看了之后说我写了诗之后怎么说放屁呢?就找佛印去算帐。佛印说“什么八风吹不动,我一屁你就过来了”。

以出世心做入世事,就是慈悲济事。菩提萨多(音),菩提是觉悟的意思,萨多(音)是有情众生的意思,所以叫觉悟了之后的有情。菩萨是泛指一切觉悟了的有情众生。所以各位如果常进佛法,很多出家人见了你也会叫你菩萨,我们在明清小说里面见到很多菩萨,也出现了很多佛,还有释迦牟尼、阿弥陀佛、弥勒佛等等很多很多佛,确实有一个神话的过程,但是总体来讲,佛教里面的佛、菩萨也好,都是代表了一种佛教的精神。你去拜佛也好,拜菩萨也好,要体会一种精神,用这种精神指导自己的人生。

五台山是文殊菩萨,文殊表现了佛教的智慧象征,峨嵋山是普贤菩萨的道场,普贤代表了佛教的实践精神,九华山是地藏菩萨的道场,地藏菩萨是代表愿望,愿就是一种志向。是什么志向呢?叫地狱不空事不成佛,众生渡净方正菩提(音)。我们要学习这样的精神到我们生活中去实践,来指导我们的思想、生活。是这样一种表征,并不是有神灵,不是你求他来了,他就来,你永远去等是等不来的,你领悟它了,去实践了,你就可能成功了。

你可以把佛教跟我们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佛教是关怀社会、关怀终生的宗教,是慈悲的宗教,佛教又是强调自力解脱的智慧,而不是等待佛或者菩萨拯救自己,而是强调靠自己的力量来拯救自己。这就是为什么在物质高度发展的情况下,人们的身心都受到物质世界,物质文明的给人们带来了许多快乐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的痛苦,所以我认为佛教是一门清凉剂,让我们认识到沉溺于现象世界给我们带来的痛苦,如果我们能够透过现象世界把握本知,那么我们就可以求得心灵的平静、安静,为这个社会做出自己终生的贡献。所以归纳起来,我想佛教是觉悟人生、奉献人生,慈悲做人、智慧做事的宗教,我们可以从中吸取很多的营养,它并不是一种崇尚迷信,推崇他利的宗教。这样才可以获得佛教心静、寂静、涅槃的境界。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2
发表于 2016-7-22 08:41:52 | 只看该作者
好帖,有才!











3d预测网 3d预测网 neiba.cn/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联系我们|【艺术部落】 ( 京公网安备1101140085号  

GMT+8, 2025-1-1 12:01 , Processed in 0.110177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