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部落】

标题: 不捡漏 [打印本页]

作者: 闻正    时间: 2010-11-1 10:55
标题: 不捡漏
马益群的日志

    2010年10月25日, 第十一届北京弘燕秋季奇石展落下帷幕。盘点收获,精品不多,花钱不少。何故?精品大部分已进入藏家囊中,面市愈发稀少,这是必然趋势。另一个原因是不砍价,一枚栗子大小的戈壁玛瑙,摊主要价三百,我觉得物有所值,爽快付钱。这种不砍价的心态还是受王今栋老师的影响。
   年近八旬的王今栋老师是我的邻居。他在北京花市长大,上世纪六十年代从中央美院雕塑系毕业后分配到河南省博物馆,多次参加考古发掘工作,是文物鉴定的权威专家,享受国家特殊贡献津贴。他退休后回到北京,正赶上中国艺术品市场复苏。按理说,这是他捡漏发财的天赐良机,他却从未动心。

    有件事对我触动很大。2005年他去黄山写生,在一家饭店用餐时,无意中发现在销售的数十件瓷器的货架上,有一件眼熟的三足笔洗。他取下用手绢擦去油污,立即断定,这是国宝级的汝窑瓷器。这件文房重器,却长期被当作煤油灯使用,粘满厚厚的油污。王老师十分心疼。他本可以不动声色,花很少的钱买下来,但他却找来经理,讲明此物非比寻常。那位经理不屑地问,能值多少钱?王老师反问,你的饭店值多少钱?一百万,经理放大音量。王老师语气坚定地说,它比你的饭店值钱。经理半信半疑,只是把这件笔洗由低处往上挪了两层摆放。

事隔一年,王老师应朋友之邀重游黄山,再次来到这家饭店,发现笔洗不见了。那位经理见到王老师,顿时眉开眼笑,神秘地说,笔洗在保险柜里呢。经他解释才得知,王老师上次离开没多久,北京某国家级博物馆的几位专家来此用餐,经理闻讯,想起那件笔洗,就请专家们掌眼,并说有位画家开价一百万。不料,几位专家看后沉默片刻,悄声问,一百万卖吗?最后加到三百万,那位经理才真的相信得到宝物了。

前几年,王老师的一位朋友下岗,生活陷入困境。王老师动了恻隐之心,带他来到潘家园旧货市场,在地摊上帮忙挑了几件东西。那人转手获利数千元,现在仍以此为生。

    问起不捡漏的原因,王老师总是平淡地说,我不想占人便宜,于心不安。也不想倒卖东西,耽误正事。王老师退休后,已撰写出版了一百多万字关于美术研究的著作,并经常无偿为藏家鉴定。现在,人们习惯把能占到便宜当成本事,甚至沾沾自喜。我以为,像王老师这样有眼力、无私心的人才算有本事,值得尊重。
作者: 丁香    时间: 2010-11-1 11:55
在当今社会,还有这种难能可贵的人品!
肃然起敬!!!




欢迎光临 【艺术部落】 (http://xdsf.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