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部落】

标题: 徐家玲:被逼出来的“造型大展” [打印本页]

作者: 闻正    时间: 2010-9-8 23:11
标题: 徐家玲:被逼出来的“造型大展”


隋建国《建设者》,是用脚手架搭建起来和美术馆形成一个整体的作品。

文/徐家玲

七日下午,中央美院造型展览开幕,同日,央美2010级的新生报道。这两个本来不相关联的事物由于时间的“巧合”给人诸多遐想。

从中央美术学院的历史来看,造型学科一直是它的核心,即原来的国、油、版、雕、壁,2003年,中央美术学院成立了造型学院,涵盖了这五大系,后2005年中国画系独立成中国画学院,成为与造型学院平级的二级学院,同年实验艺术工作室成立,2007年改制为实验艺术系,因此央美的造型学院现在包括的系别是油画、版画、雕塑、壁画、实验艺术,外有一个造型基础部。据传闻,央美的雕塑系已经在筹备升格为“雕塑学院”。

目前的格局,不难看出央美依然是以“造型”为核心的美术学院,这是央美的传统,是1918年北京美术学校以来和1949年国立美术学院以来所形成并坚持的传统,在这个传统中我们看到了一批又一批对中国美术教育、艺术创作产生重要影响的艺术家。在央美,造型的核心又无疑是油画系,因此,美院的学生戏称之为“油老大”。中央美术学院自1990年代以来,逐渐恢复了原有的设计系,组建建筑系,并在2003年的系改学院成立了设计学院、建筑学院和城市设计学院,加上原来的美术史系改组为人文学院,从而形成了现如今六个二级学院的教学格局。

美院改组学院和学科设置的变化反映了社会需求的变化,单一的造型学科不能满足市场经济建制以来对美术人才的需求。于是,我们看到,近几年央美的设计学院、建筑学院发展非常迅速,就业也相对较好,特别是在当代艺术市场萎靡的时候,央美的设计学院、城市设计学院却能在奥运会、世博会大出风头,所以一次油画系的一个毕业生在我面前也不无感慨现在美院是“设老大”。

这样的发展是必然的,从整个社会、市场的需求分析看,实用艺术将成为将来美术教育的主流,而造型即原来的传统艺术式样比例必然会随之缩小,甚至不重要,这种趋势在欧美的艺术学院早已反映出来,学院的造型教育会朝自由创作转向,而多媒体、设计、动漫、建筑等学科会在美院教学的比重中大大拓宽。所以,对于中央美院内部而言,造型学科无疑有了一种“危机感”。

然而,这种“危机”是无法避免的,美院造型学院的学生不可能人人都成为艺术家,也不可能人人都可以到高校做教师,现在的中央美院已经不是“老美院”的精英式教学,考上美院就等同于大师,那个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在扩招、教育产业化之后,面对学生的就业压力,生存压力,造型学院的毕业生连“考前班”教师资格竞争都日益激烈之后,何去何从终成了一个问题。所以这是来自社会外部的“危机”,要逼着这么多的造型学院的学生找出路。于是,一些如国画学院、壁画系的学生跨界做起了动漫原画师、插图师。

普遍的就业压力造成了中央美院在考生心目中地位的下降,而学院毕业生毕业作品质量不高,艺术家产出的命中率降低也瓦解了美院的社会权威性,所以中央美院需要依托展览,依托美院教师的力量来凝聚中央美院的造型传统大旗,同时在公共层面传播影响力,在新生入学之际打一针“强心剂”,激发学生对美院的信心和认同感就变得必要和必须。

徐冰在造型大展的新闻发布会和开幕式发言中反复强调这次造型大展和“中央美术学院素描60年”、“千里之行——中央美术学院优秀毕业生作品展”的互文关系,央美这一系列的动作无疑在表明自己的传统、精神,整合学院的凝聚力,以期重塑央美在整个社会的学术威望。

但是,事实上,“造型”无疑只是此次展览的一个口号。因为我们看到这次展览展出的作品已经脱离了传统的“造型”概念范畴,也脱离了“学院”的范畴,因为这些诸多身为中央美院教师的艺术家不仅仅是一个学院艺术家的身份,他们同时又是中国语境下的当代艺术家,美术教学者。多重的身份使得他们的作品早已打破了学院的造型概念,因此无论是徐冰展出的《芥子园山水卷》,还是隋建国的《建设者》、《自行运动的金属球》,展望的《造石机》,吕胜中的《空书》都是观念性极强的作品。这是一个绝无仅有的中国特色现象,中国的当代艺术家大多从学院走出或本身寄身于学院之下。他们自身的作品已经把“造型”传统的概念打破,展览又何来树立造型的传统与精神?

这是艺术发展的必然,正如徐冰所说这些人还有一个身份是艺术教育家,那么当代艺术进入大学教育,打破传统的教学思路也成为了艺术教育的必然。他们展出的作品就是最好的说明。因此,造型大展,不可能真正树立起一种传统意义上的“造型精神”,也许,我们只能将之看作是对往昔造型美好岁月的留恋与怀念,或者乐观一点,看作是美术学院面对当代文化格局做出的实践和改革的开端。




欢迎光临 【艺术部落】 (http://xdsf.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