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妨再来看一件她的作品,可以更加了解她如何分享。她在2002年创作了一个表演作品,叫“鸟瞰大洋的房子”(The House with the Ocean View),是在一个完全对观众敞开的搭建起来的空间里,把自己展览给人看。她在那个展览空间中生活12天,什么都不做,完全沉默,只处理必须的事——吃喝拉撒睡,此外她就是安静地面对观众并全心注视观众。由于无事可做,因此这是个没有时间的空间。同时这又是一个完全暴露,毫无隐私的空间,包括她上厕所洗澡都对观众暴露无遗。对个人而言,这是个非常受伤害的位置,需要极大的勇气才可以做到。但是,她需要通过这个方式向观众打开一个特殊空间——没有时间,没有自我。这个特殊的空间让观众开始感受,他们和创作者之间真的做到了面对面,他们之间什么障碍都没有,没有观念阻隔,也没有时间,完全当下。这是纯粹“存在”的呈现。而生活在社会中的人从来没有机会面对过纯粹的存在,而她作为一个艺术家的使命就通过她的作品让观众来真正面对一次。然后才能知道,什么是不纯粹的存在,后果是什么,问题在哪里。
[①]可查阅Buddha mind in contemporary art, (edited by Jacquelynn Bass and Mary Jan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4) 一书,其中有对十几个美国当代重要艺术家的采访,就可以看到,东方宗教对于这些当红艺术家的浸润相当普遍,也相当深入。
[④] Buddha mind in contemporary art, (edited by Jacquelynn Bass and Mary Jan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4) Arthur C. Dant Upper West Side Buddhism”第49-60页。
[⑤]同上,第54页。
[⑥] Mary Lynn Kotz:Rauschenberg--Art and Life, New York : H.N. Abrams, 1990 第89页码。
[⑦]同上,第78页。
[⑧]同上,第110页。
[⑨] Jacquelynn Baas & Mary Jane Jacob: Buddha Mind in Contemporary Art,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4, Arthur C. Dant“Upper West Side Buddhism”, 第57页。
[⑩]同上, 第54页。
比如在2001年,巴斯和简考伯在铃木俊隆设立的禅修中心联手组织了一个艺术项目称为“觉醒:艺术,佛教,和觉悟的纬度”(Awake:Art , Buddhism, and the Dimensions of Consciousness—请参见网站:http://www.urbandharma.org/udharma7/buddhabay.html)这个活动持续两年,有50人参加,来自全美各地,其中有艺术家,作家,策展人,教授等等。主持者除了分别在各种不同的地方安排各种不同的活动:讲座,讨论会,办展览等等,还每年在禅修中心碰头四次,交流他们之间做下的事情和各种体会等等。